語言的形成,來自日常的互動

在成長的過程中,嬰幼兒除了小手要練習抓握技巧,更需要「語言」來做為對外的溝通橋樑。從一出生,嬰兒就透過「哭」來做為溝通。餓了、要睡了、尿布濕了、需要安撫抱抱、、都是用「哭」來做為對外界的溝通。等再大一些「肢體動作」就是對外的語言,看到、想要就直接抓取,在口語表達尚未出來之前,「肢體動作」就是寶貝對外的溝通。

 

語言的獲得,大都從環境中事物的名稱開始做連結,從日常的互動中開啟模仿與學習。從無意識的發音(咿咿呀呀)到有目的的語彙(溜滑梯)、從單音(水→喝水)到疊字音(奶奶→喝奶)、從片段的語音到完整的語句。口語就從一字一句中逐漸連結成語句,也從互動中為自己搭起表達的橋樑。

 

瑪麗亞・蒙特梭利曾說過:「語言就像一塊海綿,必須透過浸潤才能吸收水分!」浸潤,就是日常生活中的模仿與學習。在豐富的語言環境,寶貝們正從實際生活中模仿與練習,從教具的操作裡發現樂趣,「表達」就在探索中不斷地溢出,在這日常生活中。

 

~春天的滴咕滴咕~

對著春天的小北鼻說話或唱歌,小北鼻會發出無意識的咿呀聲或是用微笑來作為回應,這就是春天北鼻式的語言。而聲音,是開啟春天小北鼻練習「表達」最好的媒介。

 

~綠地的咿咿呀呀~

綠地的小寶貝,正從無意識的發音要邁入有意識的學習。但仍得常猜測寶貝所要傳達的訊息是什麼?生活中「聲音」是寶貝好奇的來源、「肢體」是寶貝最直接的回應。開口咿咿呀呀是寶貝的日常。

 

~藍天的牙牙學語~

藍天的孩子,正從觀察中模仿肢體動作、從互動中學習名稱命名、從單字、疊音中練習表達。

雖然語句在串連的過程中時而模糊時而清晰,但寶貝努力將簡易的單字加上肢體動作,與環境中的人事物作互動。日常中的牙牙學語,就是藍天寶貝正在傳遞的訊息。

 

~白雲的自言自語~

白雲的語言學習,正如一塊吸水的海綿(從春天→綠地→藍天,不斷地吸收環境中的語言)開始進入語言的爆發期。這時孩子開始喜歡說話、喜歡插話、更喜歡把看見的嘰哩呱啦與身旁的大人~分享。只是有時說話的速度跟高鐵一樣快,聽不清楚內容時寶貝還會生氣呢?這時「自言自語」就是白雲哥哥姊姊最愛的日常。

 

語言,是終生的學習。而寶貝們正努力中,成人最大的幫助是~準備一個豐富的語言學習環境與陪伴。讓實際的生活加上真實的互動,就是嬰幼兒語言形成的過程。而這也是我們持續努力的方向,

在夏綠蒂。

回最新消息
下一則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