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News
文化的體驗~從生活中開啟

文化的體驗~從生活中開啟    一聽見「文化」彷彿像走入時光隧道的感覺。其實,嬰幼兒的文化跟日常是息息相關的。那生活中有哪些文化的連結呢?節慶~慶生會、母親節/父親節的卡片製作、萬聖節的扮演、環境的布置等等,傳遞開心的氛圍;成長~從動物的模型看見成長的序列,從種綠豆觀察發芽長葉,從觀察中連結成長的過程;食物~從剝切蔬果的過程,看見種子的不同;棲息地~透過模型的配對練習,看見高山海洋因棲息地的不同,連帶腳印也不同;光影~透過光影從中認識白天與黑夜,因光影的轉化作息也會不同。原來,文化就存在嬰幼兒的生活中。從嬰幼兒的角度出發,用探索的心情、體驗的方式,從各式的活動中,拉起與「文化」相關的那條線。  ~節慶~     慶生會,每個月最熱鬧活動,也是每個寶貝最重要日子。抓週,是小小孩人生的大事之一。面對琳琅滿目的新奇物品,視覺~左瞧右看、觸覺~隨意觸摸,到底要抓哪個呢?有的不假思索直接抓取,有的左思右想遲遲不出手,讓一旁的爸比媽咪比寶貝更熱情參與。慶生會,是可以大大方方吃蛋糕的時光。雖然小手跟著生日快樂歌拍節奏,但視覺圍繞著眼前的蛋糕,有時小手忍不住快速戳一下蛋糕,趕緊放嘴巴~臉蛋露出滿足的笑容。歡樂的氛圍加上甜蜜的滋味,是慶生會的美好印記,拉起小小孩與文化的連結線。萬聖節/耶誕節,一場變裝遊戲。從變裝中滿足想像的空間,雖然源自西洋,但地球村的時代,已經是同樂的代名詞。  ~互動~     透過一粒地球儀當媒介,這粒小球包含整個地球村,而我們身處其中。雖然台灣只是地球儀上小小的一點,或許孩子無法理解那麼一點點怎麼住人?然而我們想傳遞的訊息是:世界是很大的。等長大去走走看看。視野開拓了,想法就會不同。從一張動物大地圖,認識動物的棲息地。在配對練習中,將大象、長頸鹿、北極熊、企鵝、鯨鯊等等動物模型,依照圖形做對應練習,原來陸地是動物們的家,海洋是鯨鯊魚的家。一邊配對一邊認識這世界,小腦袋瓜也慢慢植入這張世界大地圖。期待有日親身體驗這個美好世界,探索各國文化的生活點滴。  ~自製教具~     老師們運用多元的素材自製「文化」教具。從無到有、從想像中加入創意巧思。在「手工」的製作下,將「文化」的精髓發揮到淋漓盡致。讓「文化」不再高深莫測,而是趣味橫生。從文化的自製教具裡,看見老師們的用心與巧思,更發現老師們給孩子,一個不一樣的「文化」饗宴,就從生活中開啟。    

繼續閱讀
113-10月萬聖節-角色扮演

萬聖節活動1~親子變裝趣     節慶,是探索文化最直接的連結。雖然萬聖節源自西洋,但現在已經成為重要的節慶之一。無論中西,節慶都是寶貝們連結事物很重要的過程。用歡樂的氣氛、體驗的心情,抓住寶貝~開心的笑容。 ~扮演,讓視覺有不一樣的感受~     萬聖節,也是另一種角色扮演的形式。生活中日復一日的作息,熟悉的臉、熟悉的衣物,是寶貝熟悉的日常。在特殊的節日來個大變身,當穿戴上不同日常的衣物,心情也變得不一樣。原本只出現在繪本或圖卡3C上的人物,在這場派對上相聚歡,也讓寶貝們開啟一場視覺的歡樂饗宴。     今年的裝扮很不一樣~很多是一家人的裝扮。嬰兒本身就可愛,稍稍變個身如:加個頭飾、換上玩偶服飾就更卡哇伊;小哥哥小姊姊幾乎包辦繪本的角色,有些一開始會扭捏依偎著爸比媽咪,有些是穿上心中最想呈現的,蹦蹦跳跳好開心。在老師們的一片歡呼聲中「哇!好漂亮!好帥!」稱讚中,昂首闊步向前行。而爸比媽咪也跟隨寶貝的腳步,頭上、臉上、身上自信展現,給寶貝最棒的示範。一起,就是最棒的開始。寶貝們目光所及,這些平日作息中的同儕與老師們,既熟悉的聲音卻又是陌生的裝扮。雖然有些小疑惑,但在熟悉的音樂聲中開始搖擺肢體,一起共度進入萬聖節親子派對。  ~扮演,滿足心理的渴望~     遊戲,是寶貝們生活中很重要的日常。在遊戲的過程中,透過模仿、扮演、假裝,來豐富想像的空間。也從扮演的過程中,滿足想像的樂趣與角色的立體化。平日的扮演內容衣物,大都和寶貝的生活有相關連結。但節慶的扮演,則是「趣味」為主。而萬聖節的扮演,就是滿足大小孩心理的渴望。 每一個大小孩子心中都有一個公主夢或英雄夢,但現實的生活就是難實現。所以萬聖節,就可以滿足心理的渴望。當穿戴什麼衣物,就可以變成心目中的影像。即使互動過程額頭冒出小汗滴,它就是一個美好的畫面,充滿歡樂的記憶在寶貝的心中。 ~成為孩子的伴「陪伴」與扮「扮演」~     無論是當小惡魔還是變小可愛,都是最愛的寶貝。在特殊的節慶陪伴寶貝一起扮演同樂,偶爾做回小小孩,用童趣的心情看待「萬聖節」,為寶貝的童年存摺又存入一筆歡樂印記。謝謝爸比媽咪還有阿公阿嬤叔叔阿姨熱情的參與,今年的親子萬聖節變裝派對~驚艷十足喔!

繼續閱讀
親子戶外音樂會

萬聖節活動2~音樂遊戲派對    原本微涼的早上,舞台上的Aril與Amy時而熱情的歡唱、時而浪漫的香頌,帶著大家感受Music together的魅力。用簡單的詞句、輕快的節奏,讓寶貝跟著旋律搖擺;用簡單的動作,讓寶貝開心跟隨。一場音樂派對就在Music together的樂聲中開啟。隨著扮演人物魚貫進入會場,這時太陽公公也撥開雲霧趕來湊熱鬧喔!過程只見爸比忙著搧風、媽咪忙著照護、寶貝忙著舞動手腳、老師忙著隨樂起舞。雖場地人手一把扇子搧熱,但看見寶貝們開心的笑臉,一切都值得。     Music together不僅僅是音樂,同時也帶入世界民謠,讓寶貝感受不一樣的節奏。過程中還會加入多元的素材來帶動氣氛。 ~傳球,節奏的快慢~     一顆小小球,在西非迦納民謠節奏中,隨著節拍的大小聲與快慢,做拍球、傳球的動作。一開始大家還在熟悉中,過程要拍球、傳球還要聆聽與唱,所以忙碌的手腳不時會碰撞在一起。且當寶貝拿到球,還不一定要傳給爸比媽咪,直接就玩了起來。沒關係,有參與就好。 ~彩虹,法式香頌~     在一曲有點夏威夷的曲風,搭配彩虹長布條的擺動,優美的旋律隨著彩紅布條在頭頂上的擺動,舒服的感覺讓人彷彿置身在塞納河畔。大人隨著音樂輕輕擺動,享受陣陣微風拂面。而寶貝則開心伸出小手想抓住那一道彩虹。 ~絲巾,肢體的擺動~     抓握絲巾跟著老師做動作,隨著音樂做上下擺動,是寶貝們最愛的日常。雖是簡單的動作,卻是全身性的運動。眼睛看、耳朵聽、小手動、身體搖、最後練習跳一下。 ~大球,拍打的樂趣~     球,是寶貝的最愛之一。當一顆抱不住的大球呈現在眼前,寶貝的眼睛都亮了~好大喔!當這顆大球飛越頭頂,一顆心更雀躍了。在音樂的襯托下看著大球在場上飛舞,一會兒彈跳、一會兒滾動,小手碰到大球就開心拍拍大球、滾動大球。在大球的滾動下,音樂派對來到了尾聲。最後在Goodbye song的歌聲中,揮手再見~拜拜囉!     音樂結合肢體動作,無論是小手的揮舞、肢體的擺動、節奏的拍打等等,隨著音樂融入其中,就是我們想給寶貝的生活。生活中處處都是學習,這一場親子音樂派對,相信也讓爸比媽咪獲益良多。 旋律搭配簡單的動作,一起互動寶貝就會樂在其中。  

繼續閱讀
夏日的美好時光~一起操作吧!

玩,是很重要的日常。操作,是日常中最開心的時光。在夏日的時光,讓我們帶著一顆童趣的心,進入環境看看寶貝們的「操作」吧!   ~告知的想像與事實的當下~ 「等等爸比、媽咪會來看大家工作喔!」在觀堂之前,老師的事前告知與提醒,因沒有影像的畫面,寶貝的大腦無法儲存訊息。因此在看見爸比、媽咪的當下,寶貝的反應:有震驚、有疑惑、有驚喜、還有忍不住~哇!哭了!就在四目相望抱抱中,開啟觀堂趣~一起操作吧!   ~一歲兒的操作,從搬運中開始~ 搬運,是一歲兒最愛的日常。藍天的寶貝在環境中,就像小蜜蜂小蝴蝶四處飛舞,所到之處必定留下痕跡(教玩具)。散放是操作的過程、抓握是操作的練習、收拾則是操作後「一起」的學習。五指的抓握、配對的當下、手眼的協調等等,每個步驟的練習對一歲兒來說,都是從破壞中開始。如:力道太大、動作不協調。漸漸從反覆練習中,抓到教具操作的技巧。於是這場觀堂,寶貝就從教具的搬運開始,在忙碌的小手中渡過;而爸比媽咪從陪伴互動中,看見寶貝的努力與專注地當下。一句:妳/你好棒!一個鼓掌!串起親子間最甜蜜的操作時光。   ~兩歲兒的操作,從互動中開啟~ 大人:這個要怎麼做?孩子:這是企鵝、這是企鵝寶寶;這個要裝水、要用這個(漏勺)這樣舀起來;這個(耳內鏡)要看耳朵,我來看一看(寶貝就直接將它插入媽咪的耳內)。操作,是兩歲孩子最喜歡的時光,因為主導權在自己的手中。今天爸比媽咪化身為小小孩,寶貝則是引導者。當角色對調,一起從互動中進入白雲的操作。在孩子的主導下,從名稱的介紹到如何抓握操作、從配對練習到一起遊戲。過程中孩子一次又一次,從口語的表達中串連對教具的認知,用肢體動作呈現日常的演繹。讓爸比媽咪了解,原來~操作(工作)就是這麼一回事。用「玩」的方式,進入體驗式的學習。   ~從生活中,看見孩子的亮點~ 在每個學習過程,孩子都是從破壞中開始,在混亂中修正。每一個步驟的練習,都需要付出相當大的心力。所以從生活中發現(看見)孩子的亮點,非常重要。亮點並非是完美的結果,而是:一個努力的動作、一個專注的眼神、一個友善的互動、一個自信的笑容,而這些都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   學習,不是單向的過程,而是傾注心力雙向的互動。透過這場觀堂,認識「玩」的重要,也看見「一起」的美好。對於寶貝即將進入下個階段的學習,爸比媽咪會更了解寶貝的需要。謝謝您撥空參與,在這美好的夏日時光。

繼續閱讀
語言的獲得,從互動中開啟

語言,不是與生俱來,而是從互動中得來。為何鼓勵爸比媽咪,在孕程跟胎兒互動,如:說話、撫摸。因為胎兒在7個月大時,聽覺神經系統就已經發育完全。當呱呱墜地之後,貝比要適應環境的溫度、光線、、。這時熟悉的「聲音」會給貝比帶來安全感。也從「聲音」的互動中,開啟寶貝口語的學習與練習。   ~春天的滴咕滴咕~ 對著幾個月大的小貝比說話或唱歌,在四目相對中小貝比會發出滴咕聲或用微笑來作為回應,這就是春天貝比的溝通語言。   ~綠地的咿咿呀呀~ 從爬行到拉站,當視野不同加上小手的觸摸,從語音的咿咿呀呀中,常得猜測寶貝想傳達的訊息是什麼?且此時肢體動作~手勢的互動,讓寶貝從中試著模仿與練習。這時的肢體動作與語音的咿咿呀呀,就是綠地寶貝重要的語言回應喔!   ~藍天的牙牙學語~ 一歲的幼兒,從模仿中學習語言。寶貝從大人的肢體動作中連結語言,從單字、疊音中練習語音~汪汪-狗、奶奶-牛奶、包包-餐包。雖然語句不完整,但從簡易的單字語音加上肢體動作,就是藍天寶貝的口語表達。   ~白雲的自言自語~ 兩歲~兩歲半,語言的爆發期。正如一塊吸飽水的海綿(從春天→綠地→藍天,不斷地吸收環境中的語言)所以當看見相似的物品,再加上曾經的舊經驗,兩者碰撞在一起就擦出歡樂的火花。這時幼兒會將日常生活中,所見所聞用「口語」表達出來。所以當寶貝開始嘰嘰喳喳說個不停,請不要嫌我們吵~我們是在分享喔!說,是白雲幼兒重要的小日常。   對年幼的孩子而言,哼哼唱唱的節奏語言(兒歌童謠),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語言養分。然而節奏語言,不見得要放CD唱盤才能學習。瑪莉亞•蒙特梭利認為:人聲就是最美妙的互動。寶貝從我們的口語中,學習如何發音;在模仿練習中我們隨著寶貝的學習步伐,一字一句做調整;這是CD唱盤無法做到的。且當寶貝學會時,自信的風采便油然而生。不要擔心自己的音色不佳,爸比媽咪的聲音對寶貝而言~就是天籟之音。只要日常陪著寶貝一起哼哼唱唱,熟悉的聲音加上窩心的互動,語言就會從中萌芽成長。   語言,終身的學習。嬰幼兒從無意識的發音開啟語言的學習,慢慢進入有目的的口語表達;從跟著旋律肢體搖擺到開口哼哼唱唱,語句的練習也從中跟著模仿學習。準備一個豐富的語言環境,陪伴嬰幼兒互動其中,從真實的生活融入語音的互動,讓嬰幼兒從聆聽中獲得語言。是夏綠蒂的中心思想,我們依舊在持續努力中。

繼續閱讀
515 國際家庭日、兒童安全日

515,是「國際家庭日」也是「兒童安全日」。國際家庭日,因應全球社會變遷對「家庭」帶來的衝擊,呼籲世界各國關注家庭的重要性。而兒童安全日,則是讓我們正視兒童「行」的安全。 無論是「國際家庭日」還是「兒童安全日」,給嬰幼兒一個「愛與包容」「安全與信任」的環境,是我們成人最重要的日常與責任。 「家」,是嬰幼兒最安心自在的港灣。因為「愛與包容」讓嬰幼兒在成長的道路上,腳步更加穩固;來自「安全與信任」讓嬰幼兒與環境中的人事物互動時,探索更自在。 只要我們在生活中多些三心(用心陪伴、耐心引導、細心觀察)二意(多注意嬰幼兒的需求、不隨意斥責嬰幼兒),嬰幼兒身心健康,父母就能安心就業,社會就會更加和諧。515大家一起幸福喔!

繼續閱讀
學習~從日常的觀察模仿中開啟

學習~從日常的觀察模仿中開啟 嬰幼兒的學習,來自日常的互動;從互動中打開五感的學習樞紐。於是,耳邊要有「聲音」的聆聽→語音的儲存;眼睛要有「物品」可搜尋→圖像的記憶;小手要有「抓握」的碰觸→觸覺的練習;嘴巴要有「咀嚼」的練習→味覺的品嚐;鼻子要有「氣味」的存在→嗅覺的分辨;小腳要有「走動」的動機→大肌肉的練習等。而這些學習與練習,都與嬰幼兒的日常息息相關。生活中除了睡覺,嬰幼兒幾乎無時無刻都在做學習,即使只是觀看他人在做什麼。   所以嬰幼兒的生活是忙碌的,忙著聽、忙著看、忙著學習。只不過這些「忙」在成人的眼中,常常忽略這些看似不起眼的當下。但它卻是嬰幼兒在學習過程中,很重要的環節。   ~觀察與觸摸,是很重要的開始~ 淅哩淅哩嘩啦嘩啦雨下來了、、、老師對著春天的寶寶(1~6個月),搖晃著手中的雞腿沙鈴,兒歌的聆聽、搖晃的聲響、輕柔的碰觸,用「聲音+物品」吸引春天寶寶幾秒的專注力;從相連碗抓起核桃,放入碗的另一邊。抓握的動作、張開手掌讓核桃掉落~咚的聲響,「聲音+觸摸」吸引綠地寶貝(7~12個月)伸出好奇的小手,從小手的抓握揮舞中開啟日常的學習。   ~探索與模仿,讓學習更增添樂趣~ 喜歡走動到處摸摸的藍天小小孩(12~24個月)走動時看見的教玩具,小手、小嘴幾乎不會放過。抓起來瞧一瞧、放在嘴裡咬一咬、沒興趣隨手丟一邊,對有興趣的教玩具,直接站在教具櫃前開始探索互動。五感的開啟,在藍天小小孩的身上火力全開;喜歡動手試試也愛用視覺做觀察與模仿,白雲的孩子(24~36個月)學習是從凌亂的玩法開始,在觀察與模仿中學習、在探索與互動中練習,凌亂就慢慢變成有目的的練習。動作也從不協調的過程,反覆調整練習直到手眼協調。因親身的操作體驗,讓白雲的孩子從中發現學習的樂趣、也看見自信的自己。   ~每一次的互動,都是新的體驗~ 我們都知道,嬰幼兒每一次與教玩具的互動都有新玩法,也從中獲得不一樣的體驗。正因為從一次又一次反覆地練習,從中培養專注力與獨立性。也在每一次的互動裡,從舊經驗裡儲存新經驗,這就是學習。日常中當您與寶貝不經意的四目相對,或發現寶貝駐足觀察的當下,那就進入跟寶貝的世界一起玩。一起說說話、唱唱歌、陪伴觀察與發現。有時我們的一個小小的動作,會開啟寶貝學習的按鈕。玩,是嬰幼兒最重要的學習過程,在這日常生活中。

繼續閱讀
大手牽小手,一起愛地球

繼續閱讀
玩,拉近與科學的距離

玩,拉近與科學的距離 玩,是小小孩的日常。如何從玩的過程中,發現「科學」的奧妙與好玩的樂趣,那就親身來體驗吧!用簡單的科學小遊戲,體驗看似複雜的科學理論。透過好玩的遊戲,小小孩也可以從中發現「科學」奧妙之處。   ~體驗,就是最棒的學習~ 「空氣」抓的到嗎?用一只垃圾袋就可以抓住無所不在的空氣,拍打時的蹦蹦聲響讓小臉樂開懷;「光影」隨處可見一樣抓不到,但卻可以用「視覺」捕捉色彩的千變萬化。當光與色板相遇,照射出的色彩豐富了視覺的饗宴,也開啟探索的樂趣。「磁力」看的見嗎?為何鐵湯匙可以被磁鐵吸起來,木湯匙無法吸起來?小手忙著做測試,從探索中觀察差異究竟在那兒?原來「吸住了」就是磁力的奧妙之處。為何氣球經過磨擦會吸住小紙屑?搓一搓氣球靠近頭髮,哇!頭髮馬上一根根豎立起來,這真是太神奇了!透過「靜電原理」看舞動的小紙屑與豎髮衝冠的畫面。科學的理論小小孩無法懂,但樂趣看得見喔!生活中看不見也抓不到的空氣、靜電、光影,帶入日常物當媒介,就能從中發現有趣的互動。   ~水,是最棒的教具~ 用一只杯子放入水中輕輕移動杯子,水中冒出啵啵的聲響,好像放屁聲瞬間吸引小小孩的目光,這些啵啵啵就是抓不到的「空氣」喔!當相似的物品不同的材質,放入水中是一樣的嗎?透過水一同來攪拌日常物,為何彈珠咚一聲直達水底,乒乓球無論怎麼壓卻反覆在水面上彈跳,從中發現「浮沉」的樂趣;當摺疊的小紙花遇見水,一場花開的視覺饗宴,讓小小孩睜大了雙眼忍不住哇!哇!這就是「毛細現象」喲!滴一滴泡泡水在水中,水中的螺旋圖案便隨之轉圈圈,透過手眼協調來玩有趣的「表面張力」這就是科學的奧妙。運用「水」玩簡單的科學小遊戲,從視覺的觀察與親身的體驗,看見箇中的奧妙與樂趣。   ~好玩,才會開心參與~ 在小小孩的日常,如何引發探索的樂趣,「玩」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引導者用肢體、用眼神、用聲音,打開小小孩的五感。透過親身的感覺去摸、去看、去體驗。用一個小小的實驗,開啟一顆好奇的種子,如何澆水就是「玩」的過程。過程需要參與,勇於探索就是科學的精神。   在夏綠蒂所有的學習與練習,都是體驗的過程,開心最重要。沒有一定要學會什麼技巧?要認識什麼、了解什麼?只想給小小孩有參與的當下,只要願意嘗試、觀察探索、互動其中,過程的環節自然而然就會印記在大腦裡。當有天遇見相似雷同的活動,曾經儲存在大腦開心的畫面,就會自然浮出腦海。而這就是「玩」最大的收穫。

繼續閱讀
按摩~最溫柔的肢體語言

對嬰幼兒來說,成人(父母、老師)的雙手就是他們的世界。在悠閒的時光中,用按摩紓緩嬰幼兒的身心。每一次肌膚的接觸,都是最溫柔的對話。透過按摩的手法,一遍遍傳遞「愛」的語言。   按摩,在夏綠蒂是春綠寶貝的小日常。無論是印度擠奶法、滾動搓揉法、胸部按壓法、開卷法還是手指點壓法等等,老師透過雙手,為寶貝進行一場看似無聲卻是最溫柔的肢體語言。小寶貝或趴或躺讓大手撫觸小小身軀,每個按壓、搓揉、滾動、推展的手法,除了舒緩寶貝的肢體五官,也從中拉近彼此的距離。在按摩的時光享受最溫柔的呵護,在愛的語言中釋放身心。身心舒展,也是嬰幼兒很重要的日常。   為何按摩是很棒的肢體語言?春綠的寶貝正值對肢體五官好奇探索的時期,在按摩的過程中,從大手的觸摸、眼神的交流、溫柔的語句,從中認識:這是你的腳、這是你的手指頭、這是你的胸部、這是你的眉毛、、、。大手所到之處是情感的累積、是信任的來源、也是尊重的開始。在按摩的時光中,匯聚成一道最美的風景,在春綠寶貝的小日常裡。   ~按摩,是尊重的開始~ 2-3歲正處活潑好動的時期,雖然學習大都是平行線的互動,但因力道的使用與肢體的舞動,常會不經意就「碰觸」到他人。如何讓肢體與彼此間的互動更協調,那就從「幼兒按摩」中一起學習。從一句:我可以幫你按摩嗎?開啟白雲寶貝「尊重」的練習。從「按摩」中學習互動、從「按摩」中練習對待。透過小手的撫觸,開啟一場最佳的交流~在彼此的互動中。   因為了解「按摩」對嬰幼兒的好處,除了讓小寶貝舒展身心,對小小孩也有正向的影響。如:尊重他人的身體、友好的互動模式。老師透過雙手在小小孩的肩頸、背部、小手掌,用動物圖像的方式做引導。如:掌心按壓(刷馬背的動作)、手心拍打(大熊走路的模樣)、手指柔捏(麵包師傅揉麵包的模樣)等動作。讓小小孩透過大手的撫觸,親身感受來自肢體最溫柔的對待。   無論是面對背的手掌按摩或面對面的手指按壓、還是小手在娃娃身上做拍打練習,在寧謐的時光中享受被呵護的感覺。按摩者專注在小手動作,被按摩者則接收溫柔的肢體語言。溫柔的對待、舒服的感覺,是大腦裡最舒心的印記。所以當老師說:我們來按摩吧!小小孩就會自己就定位,用小手開始最溫柔的對待。   在家爸比媽咪也可以當個小小孩,請白雲寶貝幫忙「按摩」。在小手的按壓中,感受來自寶貝最溫柔的肢體對待。藍天寶貝也正在醞釀中,敬請期待喔

繼續閱讀
扮演的樂趣在親身的體驗過程

對小小孩而言,成人日常的言行舉止,都是小小孩觀察模仿的對象,尤其是一些只能從圖片或3C產品看見的影像,如:警察、消防員、修繕師、美髮師等等總有莫名的吸引力想一窺究竟。但若真的擺在小小孩眼前,巨大的形象又令小小孩退避三舍。就如同孩子們喜歡米奇米妮,當高大會動的米奇米妮擺在眼前,驚嚇指度則無法言喻。   教具櫃上的醫生器具與美髮用品或鍋具物品、瓶瓶罐罐等教具,都讓寶貝愛不釋手。在操作的過程,常常看見寶貝將曾經有過的生活經驗,如:看醫生~模仿醫生將聽診器掛在身上、拿著針筒在娃娃身上敲戳。拿著鍋鏟模仿媽咪炒菜的動作~攪拌鍋中的蘿蔔。轉開瓶瓶罐罐開始在小臉上塗塗抹抹~媽咪的保養。曾經的舊經驗或所見所聞透過教具的操作,一一神還原大人們的日常。   因為知道「角色扮演」對小小孩的重要性,所以環境中準備縮小版的衣物用品,滿足小小孩對「人物」的憧憬。當進入「角色扮演」也等於開啟一場小小的社會遊戲。從穿上仿真衣物的開始,寶貝彷彿真的身歷其境,把想像或所見透過衣物用品真實呈現。從遊戲中看見寶貝對角色認知的投入、動作習性的模仿與口語表達的內容。   在「玩」的過程中,滿足小小孩的好奇心與想像力;在「互動」的交流中,培養人際關係與學習社交技巧。該有的動作、步驟與互動流程步步到位,有時是孩子們一起的遊戲,有時是師生間的互動,這時小小孩是主老師是輔。所以看見的畫面是:常常老師是病人、是客人,主導者是小小孩。在老師的身上、頭上四處遊走,模樣十分逗趣也十分專業喔!也頻頻按下快門留住童趣的畫面。所以當您發現寶貝在玩的過程開始自言自語進入「角色扮演」的想像空間時,不彷放下手邊的工作,跟著寶貝的腳步一起同樂,會看見寶貝模擬生活中有趣的另一面。 「角色扮演」看似玩家家酒的過程,其實在小小孩的成長過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它不單單只是玩而已,透過「扮演」可以帶來許多益處。如在「情境」的扮演中,練習突發狀況時,學習如何處理問題。透過扮演可以練習「情緒」的抒發,在過程寶貝會將情緒投射在人物的身上,無形中便會將情緒抒發出來,這時我們可以借力使力,鼓勵寶貝運用口語來表達情緒。也透過扮演發揮「想像力與創造力」有衣物用品做媒介,再結合口語的表達,豐富的想像力與創造力,就會在扮演遊戲中迸出火花。偶爾當個小小孩,滿足寶貝「扮演」的樂趣,這也是很棒的親子互動喔!

繼續閱讀
繪本~開啟童趣的想像空間

繪本~開啟童趣的想像空間 「我真的不想看見他。但是,我非看不可!!」(繪本-鱷魚怕怕牙醫怕怕)繪本裡鱷魚先生摀著臉頰一臉難過,到底發生了什麼事?「要不要跟我一起去打個盹?對於小豬的邀請蜘蛛忙著織網不說話。」(繪本-好忙的蜘蛛)繪本裡的小蜘蛛到底在忙什麼呢??透過一本本小小的繪本,帶著孩子打開童趣的想像世界。   嬰幼兒的日常除了吃、睡、玩,在生活裡另一個重要的養分就是「繪本」。這也是夏綠蒂非常在乎的日常。因為我們知道「繪本」是開啟嬰幼兒語言模仿學習的橋樑,豐富嬰幼兒的想像空間。隨著繪本內容的起承轉合,再搭配聲音的抑揚頓挫,生硬的圖案就彷彿注入活水般,讓繪本立體化也跟著情境融入其中。   春綠的小寶貝,正值小手的舞動期,布製或是塑膠製的繪本比較適合。因為小手的力道正如即將萌芽的種子,常常奮力一甩繪本不是飛了就是破損了。所以布製或是塑膠製的繪本,耐得住來自寶貝小手的愛。   藍天白雲的寶貝,好奇的小手加上快速地翻閱,硬紙板的繪本比較適合一頁頁的翻頁練習。此時期的寶貝,有時會執著於一本繪本翻來看去還是它。不用擔心喔!因為寶貝對於繪本的內容,正在了解與認識中。會透過一次次的翻頁、駐足、觀察、認識,等寶貝內化好了就會投入下一本繪本。   繪本,是可以讀出聲音的語言。它不是硬梆梆的文字,而是嬰幼兒的另一個聲音。每日從繪本的聆聽中,感受柔軟的語調、模仿有趣的動物轉音、想像生氣的憤怒音、模擬傷心地啜泣音…。當我們翻開繪本跟嬰幼兒輕聲朗讀內容,有時指著一個可愛插圖、有時發出一句趣味的聲響,都能牽起嬰幼兒好奇的心眼,跟著繪本內容一起探索其中。從這小小的繪本,豐富了嬰幼兒的想像空間,滿足了嬰幼兒語言模仿與口語表達的練習。雖然只是一本繪本,讓生活更有滋有味。   生活中,繪本應該是隨手可拿。玩累了拿本繪本翻頁聆聽,不知道要做什麼時也拿本繪本一起聆聽分享。從陪伴帶嬰幼兒走入繪本的有聲世界,在童言童語中聆聽寶貝描述繪本的口語表達,漸漸沉浸繪本的無聲世界享受閱讀的樂趣。而這一步步的歷程,「陪伴」是日常「繪本」則是日常裡重要的養分。   繪本,是孩子「發現」這世界的眼睛,「探索」這世界的橋梁。透過繪本,一步步搭起和這世界的接軌,在小小的繪本中,跟著這個大大的世界一起同樂其中吧!拿起繪本,今天也要一起聆聽與分享喔!

繼續閱讀
~感官的開啟來自日常的探索與體驗~

日常中,小小孩用「視覺」在環境中四處搜尋影像駐足瞧看、用「觸覺」到處網羅物品東摸西碰、用「聽覺」聆聽環境中的各式聲響、用「味覺」品嚐食物中的酸甜苦鹹、用「嗅覺」聞聞生活裡的各種氣味。小小孩用遊戲的方式,從觀察互動中打開感官的探索。觀察,是學習過程很重要的時光;探索,是開啟學習的一把鑰匙。當兩者合而為一從遊戲出發,開啟五感的學習開關。   生活中「聲音」最能引起小寶貝的共鳴,對於生活經驗尚在微弱連結的春綠寶貝,如何開啟感官的刺激「聲音」非常重要。透過「聲響」抓住寶貝瞬間的注意力,當打開聽覺器官(聆聽)接著視覺就會跟著開始做搜尋,在搜尋的過程中觸覺(小手抓握)也開啟了運作,最後停留在味覺做探索的結尾(吃手咬腳,對小寶貝來說是自我的探索的時光。而寶貝也從感官的探索中認識自己)。日復一日,慢慢連結微弱的生活經驗。而此時身體的動作也從爬行→拉站→移動,一顆好奇的種子正努力冒頭想萌芽,在寶貝的日常生活中。   藍天白雲的孩子正值「動」的敏感期,因為身體的快速移動,讓視野豐富了、小手的觸及也更多樣化,環境中的事物吸引著一顆好奇的心。因此,看似漫無目地的四處走走摸摸,就是藍天白雲的日常。而感官的刺激在此時期,已經萌芽探頭蠢蠢欲動,望眼所及總忍不住伸出小手。蒙特梭利認為所有的學習,都是透過感官進入的。從指尖的觸摸體驗不同的感受,如:小毛刷、布盒、觸覺板。從光源/視覺的搜尋裡,發現追逐/配對的樂趣。如:色棒與手電筒、動物躲貓貓。在聲音的聆聽裡,學習分辨大小聲與連結各式物品,如:動物的聲音、雜音筒、樂器。打開感覺器官,小小孩正用遊戲的方式在體驗,在自由探索的時光中,一步步發現生活中玩的樂趣。   玩,是小小孩很重要的日常!學習就像一塊小海綿,從日常生活中不斷地汲取儲存。而我們只需要在孩子需要時適當地介入,給予幫助就可以了。讓孩子在「玩」中成長學習,就是夏綠蒂的核心理念。   瑪利亞‧蒙特梭利說過:「孩子是透過感官在學習的。」孩子與這個世界的認識,是透過身體與事物的接觸得來的。只有盡情地遊玩自由探索,才能發現學習的樂趣。而最棒的練習就是來自親身的體驗。只有自己親自探索,才能體會箇中的奧妙喔!

繼續閱讀
語言的形成,來自日常的互動

在成長的過程中,嬰幼兒除了小手要練習抓握技巧,更需要「語言」來做為對外的溝通橋樑。從一出生,嬰兒就透過「哭」來做為溝通。餓了、要睡了、尿布濕了、需要安撫抱抱、、都是用「哭」來做為對外界的溝通。等再大一些「肢體動作」就是對外的語言,看到、想要就直接抓取,在口語表達尚未出來之前,「肢體動作」就是寶貝對外的溝通。   語言的獲得,大都從環境中事物的名稱開始做連結,從日常的互動中開啟模仿與學習。從無意識的發音(咿咿呀呀)到有目的的語彙(溜滑梯)、從單音(水→喝水)到疊字音(奶奶→喝奶)、從片段的語音到完整的語句。口語就從一字一句中逐漸連結成語句,也從互動中為自己搭起表達的橋樑。   瑪麗亞・蒙特梭利曾說過:「語言就像一塊海綿,必須透過浸潤才能吸收水分!」浸潤,就是日常生活中的模仿與學習。在豐富的語言環境,寶貝們正從實際生活中模仿與練習,從教具的操作裡發現樂趣,「表達」就在探索中不斷地溢出,在這日常生活中。   ~春天的滴咕滴咕~ 對著春天的小北鼻說話或唱歌,小北鼻會發出無意識的咿呀聲或是用微笑來作為回應,這就是春天北鼻式的語言。而聲音,是開啟春天小北鼻練習「表達」最好的媒介。   ~綠地的咿咿呀呀~ 綠地的小寶貝,正從無意識的發音要邁入有意識的學習。但仍得常猜測寶貝所要傳達的訊息是什麼?生活中「聲音」是寶貝好奇的來源、「肢體」是寶貝最直接的回應。開口咿咿呀呀是寶貝的日常。   ~藍天的牙牙學語~ 藍天的孩子,正從觀察中模仿肢體動作、從互動中學習名稱命名、從單字、疊音中練習表達。 雖然語句在串連的過程中時而模糊時而清晰,但寶貝努力將簡易的單字加上肢體動作,與環境中的人事物作互動。日常中的牙牙學語,就是藍天寶貝正在傳遞的訊息。   ~白雲的自言自語~ 白雲的語言學習,正如一塊吸水的海綿(從春天→綠地→藍天,不斷地吸收環境中的語言)開始進入語言的爆發期。這時孩子開始喜歡說話、喜歡插話、更喜歡把看見的嘰哩呱啦與身旁的大人~分享。只是有時說話的速度跟高鐵一樣快,聽不清楚內容時寶貝還會生氣呢?這時「自言自語」就是白雲哥哥姊姊最愛的日常。   語言,是終生的學習。而寶貝們正努力中,成人最大的幫助是~準備一個豐富的語言學習環境與陪伴。讓實際的生活加上真實的互動,就是嬰幼兒語言形成的過程。而這也是我們持續努力的方向, 在夏綠蒂。

繼續閱讀
從抓握練習,走入日常生活

轉換環境已經一段時日了,大小寶貝們也從陌生的觀望,逐漸放下一顆不安的心,好奇的小手開始這兒摸摸那兒碰碰~在這日常生活中。   ~日常,從抓握開始~ 吃喝,是嬰幼兒很重要的日常,也是學習抓握的入口。大部分的嬰幼兒都是進入中心之後,才開始練習如何抓握奶瓶~喝奶、如何抓握水壺~喝水、如何抓握食物~就口、如何抓握湯匙~舀食物入口等等。因為在家通常只要張口就有食物到口,而小手最大的功用與時間都是用來抓、丟、玩玩具的。 所以一開始的練習,都是從觀察模仿中開始。要單手抓還是雙手抓?是五指抓還是三指抓?開始總是狀況不斷。力道太小會抓不住、拉不起來,沒抓握過會直接放手。這時托育老師便會使出十八般武藝,鼓勵寶貝再試一次。有時寶貝生氣不做了還得轉移注意力緩和情緒。對於不是日常的作息,如何接受與學習,都需要時間的磨合。而「一起」就是最好的練習,於是大手牽小手「一起」走入抓握的日常。   ~樂趣,在小手抓握中~ 在嬰幼兒的生活環境裡,放眼所及不是教具就是玩具。隨手一抓就開啟了日常的模式,搖一搖(咦!有聲音)、敲一敲(叩叩叩)、有時還會咬一咬(這味道?這軟硬度?)。樂趣就透過小手的抓握,為自己打開五感(視、觸、聽、味、嗅等感覺)從互動中去體驗去感受這日常的一切。當學會抓握的技巧,如:自己吃飯、自己穿脫等等。孩子就無需大人的幫忙與介入,這時就都要自己來。而大人只需要給時間,讓孩子為自己的日常做準備。 抓握,讓孩子發現小手的功用;聲音,讓抓握的過程增添趣味點。感受,讓身心靈得到滿足。從簡單的互動中,在反覆抓握中玩出好心情。   ~陪伴,讓生活更踏實~ 陪伴,是學習過程中很重要的當下。時間的給予,是讓孩子悠遊探索其中;過程的陪伴,是讓突發的當下不孤單。嬰幼兒的日常單單小手的抓握,每每都有驚喜的畫面(學會抓握-自己吃喝穿脫)也有驚嚇的場面(學會抓握-敲物破壞)。無論是驚喜還是驚嚇,它都是日常的必經過程。只要耐心陪伴,嬰幼兒在成長的路上,一定可以踏穩腳步前進。因為我們相信~開心是必要的養分、陪伴是安心的來源。這是夏綠蒂最初的教養核心理念,直至今日依舊是不變的信念。

繼續閱讀
依附關係~讓心與心更緊密

依附關係~讓心與心更緊密 一條臍帶,是胎兒與媽咪最初的依附。藉由臍帶輸送養分,滿足生理上的安全需求。而離開安全感十足的子宮,出生是胎兒與媽咪第一次的分離。再從奶水的吸吮中,再次建立起親密的母嬰依附關係。嬰幼兒就是透過一次次的分離與依附,為自己的下一個階段儲存養分與能量。   7、8月,對大小寶貝們是很重要的季節。有人畢業要進入幼兒園的環境,有人要升班轉換環境與照顧者。對寶貝們而言,這一次的分離是為進入下一個學習階段做準備,是成長過程中很重要的階段。因為要與熟悉的人事物說再見,要從「心」建立新的依附關係。而這個路程每一步都將是全新的開始。   ~陪伴抱抱,建立新的依附關係~ 一個抱抱,拉近彼此的距離。當嬰幼兒進入陌生的環境、雖看見有數面之緣的人,但沒有長時間的相處與互動,心中的忐忑不安也隨之而來。透過抱抱、陪伴舒緩一顆緊張的心,在雙手的環抱下心貼心,從中慢慢拉近彼此的距離。   ~相處,需要時間的累積~ 關係建立在相處上,而相處需要時間的互動。嬰幼兒對人事物的「接受」是一點一滴而來的,離開熟悉的照顧者面對新的陪伴者,嬰幼兒會先用視覺「觀察」環境中的人、事、物。因為熟悉感是累積而來的,面對不一樣的作息與照顧者,對嬰幼兒來說每一次的互動都是「心/新」的經驗。而照顧者哼唱著嬰幼兒熟悉的兒歌,用歌聲緩和嬰幼兒的不安。漸漸在教玩具的抓握中,一起玩出好心情,大手牽小手一起走入嬰幼兒的日常。一段新的依附關係,就在時光的醞釀下萌芽生根,緊繃的小臉蛋也逐漸笑顏開,在這日常生活中。   ~每一次的放手,都是練習~ 我們都知道,成長的過程是一連串的分離與依附。分離雖是難過,但我們知道有更寬廣的世界等著寶貝去探索。所以面對每一次的分離與淚眼婆娑的寶貝,我們都要練習放手,用溫柔堅定的心告訴寶貝:開心的玩!爸比媽咪會在這等你(妳)!面對頻頻回首的寶貝,爸比媽咪溫柔堅定的眼神,會是寶貝往前最大的動力。我們都在學習與練習,一起努力陪著寶貝跨越門檻,童趣的小天地正等著寶貝去探索喔!

繼續閱讀
從小手的抓握,發現學習的樂趣

對年幼的孩子而言,生活中處處都是學習。當小北鼻的小手不經意地抓握住物品,這是無意識的動作。但當無意識的動作,因為小手搖晃物品而發出「聲響」。這時「聲響」就會引發小北鼻的好奇,小手便會卯足全力用力的搖晃或拍打。讓原本無意識的動作,逐漸變成有意識的學習,也從中發現「手」能做些什麼喔!這就是學習的過程。   蒙特梭利曾說過:「手,是心智的老師。」透過小手的抓握,小小孩會從中發現自己的能力;透過小手的抓握,小小孩會從中建構自己;透過小手的抓握,小小孩會從中滿足自己的需求。所以讓小小孩在日常中動動小手,是非常中重要的練習。因為「動」就會「思考」,有了「思考」就會「滿足」對事物的認知。   但春天綠地的寶貝,一開始的「動」往往讓爸比媽咪不解?怎麼才給寶貝轉眼就丟?日常好似都在丟東西?難道這也是學習?沒錯喔!「抓-握-丟」是小寶貝很重要的日常。而學習也是從「抓-握-丟」開始練習的,寶貝會從「抓-握-丟」的過程中與環境中的人事物產生連結。只要抓握的物品與環境是安全的,那就用遊戲的心情,陪伴寶貝進入「抓-握-丟」的學習吧!   藍天白雲的寶貝,正處好奇好玩的年紀,例如堆積木。過程中只要將積木堆高,就有小手就忍不住將它推倒然後笑開懷;當小手搆的到開關,無論是水龍頭或門把,一定想盡辦法將它扳開;發現自己的小手可以抓握器具並自己完成操作,便決不讓他人有幫忙的機會;而寶貝們在與教玩具互動的過程中,也從抓握的練習裡,讓感官有不一樣的體驗與認知。因不同的材質,會產生不一樣的觸感與聲響。樂趣就在小手的探索中萌發,學習的因子也從抓握中開啟。   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學習,是從遊戲中開始。」小小孩的練習不外乎:舀、轉、握、夾、放、、、等動作。孩子們會用遊戲的方式讓自己互動其中,也許過程花樣百出或者做出令人不解、疑惑、不安的當下。但當小小孩找到開啟學習的那把鑰匙,便為自己打開學習之門。而我們只需要一旁的陪伴,在遊戲的時光中,學習的樂趣便油然而生。只要給予小小孩有練習的機會,在日常生活中他(她)也能當個稱職的小幫手喔!今天,就從「小手的抓握」~出發!

繼續閱讀
無論聲音、表情還是肢體動作,它都是~語言

無論聲音、表情還是肢體動作,它都是~語言 ~表達,來自日常的模仿與學習~ 這兩三年因疫情,大人與小孩幾乎人人都戴著口罩。在口語的表達上雖可以從聲音中去聆聽與學習,但無法從嘴型去做模仿與練習。當觀察模仿的機會少了,再隔著口罩發音聲音有時也沒那麼清晰,於是在口語的表達上,就少了些臨場感。這時眼神與肢體動作,就是孩子日常中最常使用的語言。如何讓孩子在日常裡運用口語來做為表達,說話、唱歌、念繪本就非常重要。因為那是孩子獲得語言最珍貴的來源。 從小北鼻開始,語言的接收來自肢體互動中的連結,從聲音的聆聽裡吸收,在表情中學習喜怒哀樂。也從滴滴咕咕的學語中,讓無意識的發音開始進入有意識的學習。   ~語言,溝通的橋樑~ 語言,是人與人之間溝通重要的橋梁。即使是小北鼻也需要語言的互動,嬰幼兒日常生活的一切,都是透過「聲音與肢體動作」來與照顧者做溝通。在互動的過程中,嬰幼兒會與照護者發展出屬於彼此的語言來做為橋樑。如:春綠寶貝的肢體動作~抱抱拍拍。它是一種安心的語言;藍天的孩子從單一疊字的語彙(水水→喝水、汪汪→狗、答答→吃)開啟與環境事物的連結,再慢慢連結成小小的語句,如:喝水水、吃包包;而白雲的孩子從小短句(我要這個、這是什麼?一起玩好嗎…)逐漸轉換成成人式的語言(完整的語句)。語言的過程是一段模仿與練習的歷程,而各年齡層的孩子們,正從互動中開啟與語言的連結。 嬰幼兒從照顧者的口語中反覆模仿與學習,再將它內化用屬於自己的口語方式表達出來。所以每個嬰幼兒口語的學習速度與頻率皆不相同,但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只要互動持之以恆(跟寶貝說話、陪伴唱歌、唸唸繪本),孩子的語言會從中發展起來的。   ~語言,是一種浸潤的過程~ 瑪麗亞・蒙特梭利曾說過:「語言就像一塊海綿,必須透過浸潤才能吸收水分!」浸潤,就是日常生活中的模仿與學習。當我們準備好環境,孩子就能從互動中模仿與學習,從教具的操作裡發現與練習,「口語的表達」會在探索中不斷地溢出,一字一句逐漸累積成完整的語句。所以每日的繪本分享,是中心非常重要的日常。透過聆聽學習完整的語句、透過視覺開啟想像空間,有時還會藉由動物模型當媒介,在一搭一唱的互動裡,享受繪本帶來的樂趣。   在夏綠蒂,一個豐富的語言環境是我們努力的目標;優雅的肢體語言是我們引導的方針;讓嬰幼兒在預備好的環境成長,則是我們不變的初衷。

繼續閱讀
一起收拾吧!

一起收拾吧! 一場觀堂,解惑了爸比媽咪對「收拾」的無奈與困擾。原來「一起」是個法寶、也是一種學習,讓寶貝在收拾的過程中,就像是玩一場有趣的接力遊戲。   從寶貝出生到入托嬰中心,玩是寶貝的日常,玩具是日常裡的重要配備。所以當玩累了或不玩了便轉身離去,這是寶貝的日常作息。因此,對玩具的「收拾」基本上參與不大,視心情而定。當心情好時在三言兩語的助攻下,收拾就變成一種好玩的遊戲;當心情不佳時,手邊的玩具就是最好的發洩物,丟是抒發的方式。生活中爸比媽咪很想將「收拾」變成寶貝日常的好習慣,但面對瞬息萬變的寶貝,還真的不知道要從何做起?   「收拾」這個習慣寶貝大都是進入中心,才開始練習與學習的。在自由探索的環境中,孩子們從開始玩玩具到收拾玩具,籃子就是很好的媒介。從想像它是球的家、是動物的家、是載運車來收玩具、、、。用想像的方式,將收拾變成一種遊戲,再加上「一起」的互動,讓孩子不覺得孤單。這時面對一大堆散落的玩具,一起收拾就變得輕鬆。   而在蒙特梭利的操作教室裡,籐籃與托盤讓教具的收拾更加有方向感。雖然在一開始,孩子的注意力都在操作的過程,忘了收拾與歸位。從陪伴開始到叮嚀:教具也要回家喔!可愛的寶貝在耳濡目染下,漸進式地練習收拾與歸位。雖然一開始見空位就直接塞入,慢慢地透過視覺觀察籐籃與托盤的不同,也會從中學習做歸位的調整。   收拾歸位,是為了下一位操作者做準備。這也是環境中大人很重要的功課。如何引導與協助孩子做教玩具的收拾歸位,需要從我們大人做起,用身教來當示範。一開始都是辛苦的,得一次再一次的引導與提醒,從反覆練習中一點一滴吸收。收拾無法教一次就會,它是反覆的過程,有時是一個月或半年才能慢慢內化成習慣。   收拾看似簡單,其實是一門需要反覆練習的功課。而寶貝們也從日常中模仿與學習,讓大手牽小手,一起進入收拾與歸位的遊戲中。瑪利亞‧蒙特梭利說過:「成人的言行舉止,都是幼兒學習與模仿的對象。」帶著孩子一起將環境中的教玩具做收拾,即使孩子的手只是搭著托盤或籃子,這都是學習。當習慣成自然之後,它就是日常了。孩子的日常,都是從「一起」開始的。今天,也要一起喔!

繼續閱讀
觀堂趣~一起工作吧!

觀堂趣~一起工作吧! 因疫情延宕許久的進班觀察,在疫情舒緩的當下重新啟動。而孩子們也從春綠或藍天開始「操作」的練習,時至今日每天周而復始的反覆練習,讓孩子們愛上工作。   爸比媽咪常聽孩子說「工作!我在工作!」但對所謂的「工作」究竟是怎一回事?藉由「觀堂」讓爸比媽咪親身體驗,這群小小孩的日常。邀請爸比媽咪進入操作現場,一同觀看與參與孩子的工作。現場每個孩子各司其職、各自忙碌,在這預備好的環境裡。   透過小手的抓握練習、情境的扮演遊戲,讓爸比媽咪了解孩子們的「工作」是如此地有趣。從孩子們與教具專注的互動裡,看見孩子開心的笑臉樂在操作中。快樂學習,是我們的理念也是初衷。爸比媽咪帶著一顆童趣的心,再次當個小小孩。讓寶貝帶領著一起進入「蒙特梭利」活動,從教具的操作裡發現學習的樂趣。   在「觀堂」的過程中,爸比媽咪看見不一樣的寶貝。從搬運到操作再將教具歸位,這過程讓爸比媽咪好驚訝!小手抓握教具,專注在自己的操作上,認真的神情讓爸比媽咪開心為寶貝的努力拍手鼓勵。因為有好多好多的畫面與動作,都是在家中看不見的。當然也有「喔!原來在家中的這些日常生活練習,都是在這環境中學習來的。」孩子們除了努力操作,每一場的觀堂,都有令人開懷大笑的有趣亮點。跟您分享~   同樂~一起是最好的學習。當有人拿著小噴槍、刮刀,對玻璃進行噴水刮乾淨的練習。沒多久就聚集排列一排,人手抓一瓶噴噴刮刮樂在操作中。原本是認識鍋具與食物,寶貝用食物模型將現場的爸比媽咪一一邀請進來,圍坐成圈圈彷彿是一場野餐趣。   搖鈴~當活動進行到尾聲,老師搖鈴告知操作即將告一段落。當下突然看見孩子用跑百米的速度,返回前一個工作繼續操作。當下逗趣的模樣讓爸比媽咪嚇一跳,心想發生了什麼事?原來搖鈴代表要收工作了,但孩子們都會把握最後的時光,再摸一摸教具或再端出一項操作。由此可知「工作」對孩子們而言,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常。   收拾歸位~看似簡單的動作,卻是孩子每日反覆的日常。而收拾也是讓爸比媽咪最頭疼的日常,不收一直搬或四處都是玩具,是孩子在家的日常。觀堂之後,相信爸比媽咪知道怎麼進行收拾了。將玩具分類成一籃一籃,一起陪伴寶貝收拾。因為一起,會讓收拾變得輕鬆自在。   相信從孩子們的操作裡,了解何謂:做中學。而這也是夏綠蒂想要傳達的「蒙特梭利」教育理念,給孩子預備好的環境,孩子會從中學習累積成生活的經驗,一步步踏穩腳步邁向獨立之路。

繼續閱讀
原味~是寶貝最好的食物!

原味~是寶貝最好的食物! 食物,在嬰幼兒的日常生活中,是不可或缺。每當生理時鐘一敲響,小嬰兒就透過一聲聲:哇嗚~~哇嗚~~告知照顧者小肚肚餓了。從流質奶水的單一味道,開啟與食物的連結,慢慢再從粥品裡的蔬菜、魚肉品嚐來自食物的原味,最後在咀嚼中享受食物的口感。   天然ㄟ最好!它不是一句口號而是嬰幼兒的日常,在夏綠蒂托嬰中心。無論是餐點的製作還是課程活動的需要,讓嬰幼兒認識食物的樣貌與品嚐食物的原味,是一開始的理念,也是來自一個媽咪的初衷。直到今日,依舊堅守給寶貝最天然的~原味。   除了原味餐點,在課程活動的安排上,給予互動與品嚐的練習。食物與孩子們日常吃的息息相關,因為孩子們大都沒見過食物真正的樣貌。透過「視覺」來認識真實的樣貌,也經由「觸覺」來感受食物的重量與觸感,這就是真實與模型最大的不同。「真實的體驗」是蒙特梭利的生活教育,從參與的過程中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   如何讓春綠的小小孩知道鹹鹹與甜甜的差別?什麼又是酸酸的?嚐一口糖水的味道、舔一口鹽巴水的味道、沾一下檸檬水的味道,喜不喜歡小小孩的表情會說話喔!而藍天白雲的孩子,小手試著剝開毛豆莢取出毛豆、扒開橘子皮扳開一瓣瓣的橘子、抓握刀子小心切下一片片的香蕉、蘋果、火龍果、、。在一口口的品嚐中,小嘴享受最天然的滋味,喔!原來這就是它的味道。且每次操作完要離開桌子,有些孩子總有千百個不願意,好想再吃一口那美好的滋味。因為有真實的體驗,環境中逼真的蔬果模型,總讓孩子的小手忍不住戳一下、咬一口、葉子拔看看。而老師們也只能苦笑問:「好吃嗎?」有時孩子的表情也會很納悶,明明是一樣的蔬果,為何沒有那美好的滋味呢?   味覺的酸、甜、苦、鹹,來自舌頭的感覺。(辣是痛覺非味覺)但「味覺」仍因人而異,同一種食物有人愛也有人不喜歡,因為本體覺的感受度不同。喜歡的會樂在味覺的品嚐中,不喜歡的則透過觀察他人後從親自參與的過程中,一步步翻轉對食物的排斥,也會慢慢從小小口的品嚐接受食物。因為食物不是別人剝好切好,而是一開始自己就參與其中。   生活中只要是安全的,讓孩子有機會接觸食物的原貌、動手試試如何處理食物,相信孩子會很有成就感,也會對食物產生興趣點,並從中認識生活常識如:籽、皮是可食或不可食。而常識是從生活中,學習而來的喔!在嬰幼兒成長的過程中,讓食物的原味留在日常中。

繼續閱讀
學習~來自日常生活的練習

學習~來自日常生活的練習 從呱呱墜地開始,寶貝就參與了日常生活,並與照顧者產生關係。如換尿布、洗澡、餵奶、、等。但,這時是被動的、是受限制的,只能透過「哭」來作為表達。慢慢透過「小手」開啟了日常的探索途徑。因「抓握」製造的聲響,讓生活增添樂趣,從無意識的抓握逐漸變成有目的的抓握。也開始和大人合作,從大人手上接過物品或自己端東西。   這時,孩子便開始大量地吸收他所見的種種活動,如看大人拿抹布擦桌子,孩子也會依樣畫葫蘆。大人擦桌子是為了:乾淨。孩子的模仿學習是為了:建構自己。透過模仿與學習,讓孩子從中獲得自信與滿足。而學習就從生活裡,一點一滴將看見的、聽到的、觸摸的種種感覺,透過感官的練習,累積成自己的學習經驗。   對嬰幼兒來說,生活就是最好的學習。從抓握中練習手眼協調、從互動中接收情感的傳遞、從模仿中學習技巧、、、等等。看似無意識的動作,卻是嬰幼兒很重要的日常。而這些一再反覆的動作,也讓嬰幼兒從忙碌的日常中,獲得學習的樂趣。   ~學習,需要引起動機~ 任何的學習,都要有引起動機。就像是一個門鎖,打開才能一探究竟。所以它可以是一個肢體動作或一個聲響,來做為開端。聲音,就是很棒的媒介。要引起嬰幼兒的注意力,聲音非常重要。如:兒歌或動物口技模仿聲。除了可以轉移嬰幼兒的注意力,也可以做為嬰幼兒與事物的連結線。當連結線拉起來,自然而然就互動其中。   ~練習,需要趣味點~ 當打開學習的門,若是黑壓壓的環境,小小孩是不會想探索的。但環境中明亮的光源、美觀的教具、有趣的聲響,會激發小小孩想一探究竟的好奇心,「有趣」才會有探索練習的當下。如:教玩具因抓握壓會發出聲響、舀倒核桃或通心粉發出的喀啦聲、小手一壓小噴槍噴出小花灑的當下、按壓手電筒出現光源等等。小小孩透過自己與環境中的事物產生連結,在互動的當下所產生的樂趣,會讓小小孩反覆練習其中。而這些學習上的趣味點,都是從探索中發現的喔!   生活中,我們會製造很多的機會,讓小小孩從中練習與學習。有時一個不經意的動作,就能讓小小孩玩得不亦樂乎。開心,是學習最大的動力。讓小小孩在環境中自由、探索、發現,喜歡動手操作、發現樂趣,在小小的感官世界裡開心自在,一直是我們努力的方針。因為開心的小臉蛋,是生活裡最美的一道風景。

繼續閱讀
從日常生活中認識文化

從日常生活中認識文化 「文化」的內容非常地深廣,蒙特梭利透過「文化教育」引導幼兒認識世界觀。從一粒地球儀做為媒介,再透過繪本圖片的欣賞來認識地球村;從一顆綠豆的種植,在澆水灌溉、觀察中看見成長的奧妙;透過節慶活動,一起同樂其中…。從「做中學」讓孩子從中體驗,培養探索的樂趣、創意的想像,開啟世界文化村的觀念。   對嬰幼兒而言,以上的活動看似很艱深其實不難。在中心我們預備好環境,讓嬰幼兒用自然融入的方式,去探索互動;用親身的體驗,發現學習的樂趣;啟發想像的空間,同樂在節慶的氛圍中…。 由此可知,嬰幼兒的日常與「文化」是息息相關。生活中的各式活動,都是嬰幼兒認識「文化」的來源與學習的動機和媒介。   ~環境的預備~ 當環境預備好讓孩子們隨手可得,自然而然就能融入其中。色塊鮮明的地球儀,小小的點是我們居住的地方?讓孩子們百思不解?世界有多大呢?搭配平面的動物大地圖,尋找動物的家那可就簡單許多,透過配對遊戲,來認識動物生長的地方。從各式鞋靴的認識+繪本圖片的媒介,不同環境所穿的鞋靴也會有所不同。從教具的操作中去認識與體驗,會發現每個環節都有「文化」的氣息等待發掘。   ~觀察的樂趣~ 生活中的節慶活動,是嬰幼兒與「文化」最親近的連結。透過節慶的體驗,去探索文化的意義與美感。「慶生會」是嬰幼兒最有感的活動。抓周,是人生重要的起點里程碑。面對琳瑯滿目的物品,考驗著小北鼻的定力左瞧右看慢慢來,人生的第一次思索當然要好好觀察再出手,讓一旁的大人好緊張;「慶生會」是成長的告知也是開啟下個學習階段的鑰匙;「母親節、父親節、祖父母日」童趣卡片的製作藏著小小的謝意;「萬聖節」的變裝秀、「耶誕節」的童心創作、元旦新春的環境布置等等,希望透過不同的情境,豐富嬰幼兒的五感與營造歡樂的氛圍。當嬰幼兒與環境事物的接觸越多,眼界也會跟著不同;當好奇探索越多,心智的發展也會跟著提升。而這些就是我們想要帶給嬰幼兒,從生活中去體驗「文化」蘊藏的樂趣。   「文化」如同成長的軌跡,每一步都有生活的印記。讓我們帶著嬰幼兒,從每一天的早晨開啟與「文化」的連結,如:認識白天黑夜、觀察動植物、欣賞在地習俗…。讓這顆「文化」的小小種子在寶貝的內心萌芽成長。

繼續閱讀
動手動腳~也是一種樂趣

動手動腳~也是一種樂趣 「動」是嬰幼兒在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時光。胎兒時期的胎動、洗澡時的四肢舞動、拉站走時的搖晃擺動、隨著旋律搖擺的手足舞動、、、等等。因為「動」讓嬰幼兒的肢體獲得舒展,從「動」的遊戲中,為自己的肢體找尋最好的平衡點。透過動手動腳,發現「動」的樂趣。   模仿,是嬰幼兒時期一種很強烈的渴望。嬰幼兒的肌肉,大都尚未發展。因此需要很多的時間與活動去鍛鍊他(她)的肌肉。在日常中我們透過兒歌、遊戲、舞蹈,讓孩子有機會做拉、搖、爬、走、跳、跑…等各種大肌肉的動作模仿。從動作模仿中學習技巧,也從動作模仿中練習手眼協調,更從動作模仿中鍛鍊大肌肉。日常,就從動手動腳中展開~   春天的「動」,從抓握開始 抓握看似簡單,對春天寶寶而言是很重要的日常。老師用碰觸的方式讓寶寶將教玩具抓握住,再輕輕拉起也順勢讓寶寶學習伸出或抬高手臂,在動作的帶領下,做上下左右前後搖擺等動作,讓身體微微搖動對寶寶的背部、手臂等肌肉都能得到鍛鍊。且在互動的過程中,從四目相望裡傳遞「遊戲」的樂趣。   綠地的「動」,來自探索趣 當學會拉站後,手腳的移動就是寶貝的日常。小手除了四處抓、握、丟、撿,小腳的移動也從爬行逐漸轉換成扶站走。當視覺的高度不同時,好奇心也隨之而來。移動是為了探索,時而拉站走做視覺的搜尋、時而彎腰或蹲下撿拾物品做觸覺的感受,因為探索讓小小身軀有了更多的動能,在遊戲互動中。   藍天的「動」,找尋平衡樂 腳步剛踏穩的孩子,從開始的搖晃到自在蹲下放教玩具,肢體的伸展與手眼協調的練習很重要。若環境中有安全護欄,也成了練習攀爬的場地。如何跨腳與翻越,平衡感更重要喔!面對有高度的彩色河石或走平衡木、還是滾動的大龍球,在互動的練習上,努力從動手動腳中,找尋自己的平衡點。   白雲的「動」,追求速度感 跑、爬、跨、滑溜的遊戲,是孩子的日常。只要是可以「動」的遊戲,都能讓孩子樂在其中。或許開始的步伐或動作仍在練習中,因此互動時非常小心翼翼。一旦孩子掌握住技巧之後,隨之而來的就是追求速度感。彷彿是翱翔的鳥,在天空自在飛翔。老師得不時提醒慢一點、小心喔!自信的笑容展現在遊戲中。   手腳,是寶貝發展的重要關鍵。在嬰幼兒時期,只要環境是安全的,盡量讓寶貝可以光著腳活動、鼓勵寶貝小手抓握觸摸,透過遊戲的方式讓五感的體驗更加豐富。遊戲,是嬰幼兒的日常。一起陪寶貝從遊戲中鍛鍊大肌肉~在「動手動腳」中玩起來喔!

繼續閱讀
想像的樂趣~從扮演出發

想像的樂趣~從扮演出發 在日常中,孩子總會用不著痕跡的方式,觀察生活周遭的人事物。例如:開車。平時看爸比媽咪開車或騎車,當有機會坐上駕駛座或者拿到圓形的物品,開車的模式自然而然就啟動了,該發動該轉圈小手的架式十足;操作教具裡的瓶瓶罐罐,拿到之後媽咪在家怎麼抹怎麼擦,只見小孩努力轉開瓶蓋後,小手就按照日常流程操作獨樂其中;環境中的食物模型,當老師不經意一句:「我想要吃…」 這時就有人開始找尋目標物,接著就會有另一個孩子遞上別種食物模型給老師吃。於是市集就開張了,而唯一的客人就是老師,忙碌地回應來自七嘴八舌的詢問:吃什麼?看似遊戲的互動,對孩子們而言,是很認真投入其中,因為「想像」從中萌芽,努力將它扮演成大人的日常。 遊戲,是孩子們生活中很重要的學習。從遊戲的過程中,透過模仿、扮演、假裝來豐富想像的空間,也從扮演的過程中滿足想像的樂趣。因為知道「扮演」對孩子們的重要性,想讓孩子們更貼近想像的空間,於是準備「扮演」的道具衣物滿足孩子們想遊戲的樂趣。 當平面的圖卡(職業)變成立體的衣物,想像的心更雀躍了。對白雲的孩子來說,衣物是職業的代表,透過衣物讓想像更立體化。對於平時只能遠觀不能近身的行業,如:警察、消防員、醫生。孩子們是用想像的心情在看待,當穿套上衣物頓時彷彿化身為對方,無論是指揮交通還是努力滅火或是拿醫生用品對娃娃打針擦藥,運用遊戲的方式把想像中的模樣,透過肢體語言一一傳達。 對藍天的小小孩來說,角色的扮演似懂非懂,但拿針筒與聽診器幫娃娃看病,則有模有樣,因為看醫生算是小小孩的微日常吧!只是力道大了些常得提醒溫柔點。還有食物遊戲,最能引起共鳴。因為吃對小小孩是很重要的日常喔! 那對春綠的小寶貝,扮演遊戲就像看一場獨角戲,老師藉由衣物用品做角色的介紹,寶貝有興趣就拿在手上觸摸,不然就放嘴吧吃吃看或四處敲一敲,隨興地玩才是春綠的重頭戲。 學習,常常是按下一個按鈕,就開始儲存訊息。生活中,當孩子們在環境中四處走動或靜靜觀察他人在做什麼時,就開始啟動想像力與模仿練習。這時不妨停下腳步,看看孩子想探索什麼,說不定可以來場即時的扮演時光。偶爾做回小小孩,才知道當下這個小小孩他(她)在想什麼喔!

繼續閱讀
~戶外的學習~

~戶外的學習~ 久遠的一則廣告:「無論晴天或是雨天,只要好玩都是好天!」對小小孩而言,「玩」是件非常重要的事。室內有舒適的玩法、戶外有探險的樂法,只要「開心」對小小孩就是快樂的學習。   因為知道「戶外的踏青」可以讓孩子們看見不同的風景,所以每個中心都會利用周遭的地理優勢,讓踏步前進的孩子們,來場不一樣的戶外學習。而老師們也努力帶著孩子們踏出舒適圈,一起去走走看看,當想像的世界與真實的體驗碰撞在一起,會迸出怎樣有趣的火花呢?讓孩子們的表情來告訴我們答案吧!   龍山的~四處探險趣! 窗外的一片綠油油的草地,是龍山寶貝們的最愛。每周老師們都會撥空,帶著孩子們在草地上奔跑嬉戲、拈花惹草、席地而坐看雲看遠方的吊車,繪本上的圖畫翻轉成真實的體驗,在晴空下享受愜意時光。有時一起走走拜訪隔壁鄰居,7-11體驗購物的過程、消防局看看真實的羅伊,雖然讓小臉蛋掛上一粒粒的汗珠,但雀躍的心情是無法言喻的。走,讓視野增添樂趣。   崇善的~敦親睦鄰樂! 地處要道的崇善兩旁商店林立,都是跟日常生活相關的。既然是鄰居當然要做好敦親睦鄰,那就帶著寶貝一同探訪吧!撲鼻而來的濃郁氣味是孩子不熟悉的日常,卻又是廟宇節日重要的配角,到香燭店體驗一下傳統文化;寬敞的空間加上五花八們的物品,全聯的蔬果區讓寶貝樂在體驗互動中;雖然沒有草地,門前的小灌木區也常常有意外的訪客(粉蝶、馬陸)。觀察,總是令人驚豔。   東智的~來場野餐吧! 靜巷的東智,小庭院是孩子們的最愛。坐在鱷魚蹺蹺板上搖啊搖、爬上溜滑梯享受滑溜、有時追逐泡泡有時看看漫步的蝸牛,小庭院的樂趣還可以來場野餐喔!近年來野餐風氣盛行,讓孩子們體驗不一樣的日常。有趣的餐點不同於日常的食物,讓孩子們的眼睛都亮了。在晴空下享受野餐的樂趣,雖然身處微熱的戶外,但對這些孩子而言,一點兒都不熱喔!戶外,是幸福的代名詞。   古人云:「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萬卷書、萬里路對孩子們太遙遠了。現在踏出門口,就可以有不一樣的體驗學習,無論是小手的觸摸、視覺的驚豔、還是聲音的聆聽,對孩子們都是生活經驗累積。現只要老師說:「一起去走走吧!」孩子們的眼神就亮了,望著窗外的藍天白雲,大手牽小手一起開心樂遊趣!  

繼續閱讀
老師們的童趣時光~自製教具

老師們的童趣時光~自製教具 夏綠蒂托嬰中心的「蒙特梭利」教學理念,這些年已經萌芽成長。而教具的操作,更是嬰幼兒每日的日常之一,也是最開心有趣的時光。無論是日常的端、擦、舀、夾等動作的練習;還是語言的聆聽、認識名稱、模仿扮演等口語的練習;或者是從生活中玩數數、配對等遊戲;再從感官的探索中,發現學習的樂趣。從參與到動手練習,小小孩一點一滴累積自己的童趣好時光。   玩,是孩子們很重要體驗!也是夏綠蒂教育的初衷。因為知道「玩」對孩子的重要性,所以除了教玩具,每隔一段時間會來一場老師們的「自製教具」。這兩年因疫情的干擾停頓許久,看著孩子們每日在操作裡玩的不亦樂乎,那就來場屬於老師們的童趣時光吧!   一開始,老師們好煩惱喔?千頭萬緒不知道從何開始?做這個好玩嗎?我的寶貝會喜歡嗎?既期待又怕受傷害。話雖如此,但這個「自製教具」是要給最愛的寶貝玩。所以寶貝喜歡什麼?最愛什麼?也只有老師最知道。於是巧思便慢慢浮現在每位老師的心上。開始構思、開始找尋。開始,讓老師們一步步回到曾經的那個小小孩,開始編織一段段被遺忘許久的童趣時光。   豆子的沙沙聲、鈴鐺的清脆聲響,五花八門的聲音讓「聽覺」有了層次感;不同物品的材質,粗的、滑的、軟的、硬的,趣味的組合讓小手的「觸覺」忙得很;顏色的變化、形狀的忽大忽小,童趣的教具讓「視覺」在搜尋上,多了想像的空間;存在生活中的氣味,找尋實物裝入瓶瓶罐罐中,大大小小的嗅覺瓶,讓空氣中瀰漫舒服的味道,但孩子對「嗅覺」的喜好往往與想像的不同;酸甜苦鹹,滋味因人而異。吃是人生大事,面對可愛的食物模型,孩子們總忍不住想吃一口,滿足「味覺」的渴望!   面對琳瑯滿目的「自製教具」,發現薑還是老的辣,兼顧實用性、美觀與教育意義。但嫩薑們的創意也不容小覷喔!一波波的巧思讓人驚嘆連連,相信再下一次,這些嫩薑們的實力會超越!在介紹的過程中,看見每位老師都卯足全力在玩自己的「自製教具」,彷彿帶著孩子們樂在其中。相信當老師陪伴著寶貝一起探索時,寶貝會從中玩出好心情!這夜歡笑聲不斷,每個人彷彿回到最稚嫩的時光,再次當個小小孩。   雖然「自製教具」不比市售玩具漂亮,但「心」很重要。從寶貝的角度發想、從寶貝的喜好著手,一切從「心」開始,只為最愛的寶貝喔!    

繼續閱讀
~藝創的樂趣,就在小手動動中~

~藝創的樂趣,就在小手動動中~ 散步時小手拾起片片落葉把玩,手上的枯葉與樹上的綠葉,色彩因季節的交替而不同;偶爾抬頭望著遠邊朵朵白雲,時而聚集時而分散,在風的助導下變化出許多的想像。大自然的奧妙,在於色彩的漸層、堆疊、交錯,變化出萬種風情。而我們透過視覺去欣賞、透過觸覺去感受、透過聽覺去聆聽,從中培養「美」的感受與對「美」的欣賞。藝術就是一場場美的饗宴。   ~色彩,開啟「美」的連結~ 那對小小孩而言,藝術又是怎一回事呢?小小孩對「美」的感受與欣賞,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見解與獨到之處。例如「色彩」有人喜歡紅色配綠色、有人獨鍾某一顏色、還有人會舉棋不定思考了好久好久,到底要藍色還是黃色?於是,在每次的藝術創作之前,選擇自己想要的顏色是很重要的事。主觀的色彩搭配、看似無章法的筆觸,往往一開始的畫作都會令人摸不著頭緒,但最後的畫面呈現則常令人驚艷喔!   ~繪本,讓想像立體化~ 創意來自想像,而想像需要培養。「繪本」就是小小孩培養想像空間很好的媒介。在活動開始之前,老師會透過「繪本」的引導,開啟小小孩想像的空間。童趣的繪本裡插圖色塊鮮明,語句的陳述可以逐字句做口語的練習。一場圖像的想像,就在想像空間裡慢慢成形。   小小孩的藝術創作,透過圖畫的想像,加上素材的使用,過程再來點創意思考,從塗鴉或撕貼還是黏土的搓揉,幼兒用自己的節奏與步調來融入其中,時而平面時而立體,逐漸揮灑成一幅幅充滿童趣的作品。孩子的作品沒有美醜之分,因為對孩子來說,藝術活動就是「玩」色彩的過程。開心最重要,結果是如何?並不是每個小小孩都在意的。有的很專注其中、也有輕鬆帶過,無論如何開心就好。   ~玩,是創意的來源~ 藝術,是沒有框架的學習,「玩」的成分居多。所以我們鼓勵幼兒從「玩」中,去欣賞去試試。 以幼兒塗鴉來說,對大人而言,過程看似無目的、無組織、無架構、、。但對小小孩而言,它是舒壓是想像也是樂趣。在塗鴉的過程,透過線條與色彩的堆疊,不僅豐富其感官的刺激,也啟發想像的空間。當孩子小手動動時,伴隨而來的樂趣與想像,往往超出我們的所預設的框架。打破框架的藩籬,才能讓孩子自在地同樂其中。   在小小孩的藝創活動裡,雖然大都是塗塗畫畫或撕貼,那也要花多的心思在裡面。專注的眼神、努力的小手將想像聚焦,當想像中的藍圖遇上孩子的巧手,兩者迸出的火花往往是讓人意想不到的。所以,用一顆童趣的心看孩子的作品,您會發現其中的奧妙與樂趣喔!

繼續閱讀
春綠的小日常~生活中的芝麻大小事

春綠的小日常~生活中的芝麻大小事 我們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小小孩入園多件事:抱、吃、喝、玩、睡、哭、抓、放、敲、丟、、、。在大人的眼中,小小孩的生活不外乎吃、喝、睡、玩,生活能有什麼大事呢?其實不然喔!每天小小孩一入中心,就開始面對他(她)人生~生活上的大小芝麻事。   一粒小芝麻落在大人的眼中並不起眼,甚至常視而不見。但若落在小小孩眼中,那可是人生大事喔!對於小小孩來說,生活充滿著好奇、不安、渴望、想要、疑惑,處處都有發現讓小小孩去探索去學習。只是現階段語言上不通、小手的抓握有限、小腳的行動不利索,所以當生活上落下一粒小芝麻,即使是一根毛髮,都值得小小孩看半天、想盡辦法捏起來把玩。   ~生活的啟動,從小手抓握開始~ 在生活上抓握是好奇,丟是無意識的動作。你丟我撿是春綠師生每日的小日常,辛苦的老師每日都得從你丟我撿的日常中,變化遊戲方式如加個籃子,滿足小小孩丟撿的需求;且小手的抓握本來力道就不大,那就準備有聲音的教玩具,透過聲音的媒介練習抓握的力道。因此,每日動動小手是非常重要的日常喔!當發現小手開始抓握東敲西打時,正是芝麻大事的啟動。   ~感覺的搜尋,在生活中~ 日常中難免會心情低落,除了抱抱老師會製造很多的感官的連結,轉移小小孩的注意力。如:聲音、光源。聲音在日常中是非常好的媒介,小小孩會透過聆聽與日常物做連結。且老師也會透過簡易的指令,讓小小孩在日常的芝麻事中,知道她(他)做的很棒。如:坐好一起來喝喝水。有時不用說話,一只手電筒就能讓小小孩玩好久。好奇的眼睛、抓不到的光源,疑惑的心情隨著光源的移動,心中的芝麻事又浮上心頭?嗯…要怎樣才能將它抓住呢?   ~自由探索,當腳步邁開時~ 球,開啟春天寶貝的自由探索;走,啟動綠地寶貝的自由探索。春天的寶貝透過滾動的物品,努力伸長小手、努力移動身軀,為自己的爬行做準備。而正蹣跚學步的綠地,藉由護欄拉站一步一步踏出小步伐。雖然春綠的寶貝年紀小,但當她(他)可以自己獨力完成一件事,即使只是抓握住教玩具,在小臉蛋會展現出不可言喻的自信。自信,也是小小孩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大事。   對小小孩而言,與環境中人、事、物的相遇都是重要的事。即使是錯身而過的回眸,也是一件芝麻大事喔!

繼續閱讀
最好的時光在陪伴

最好的時光在陪伴 一句早安一個抱抱一起洗手,開啟一日的作息節奏;一起操作、一起滑著小車嬉戲、一起看書,讓聲音譜寫一曲的美好音階;踏入草地一起撿拾落葉、一起溜滑嬉戲、一起悠閒地坐在樹陰下聽聽老師說繪本,在藍天白雲的襯托下,勾勒出一幅充滿活力的開心時光。   生活上,無論是有聲的陪伴或者是無聲的對望,對小小孩都是很重要的心靈時光。當寶貝喝奶時,為何需要溫柔地注視?當翻閱繪本時,為何需要眼神的交流?當傷心難過時,為何需要一個抱抱? 當開懷大笑時,為何喜歡一起分享?因為對寶貝而言,最好的時光是~陪伴。   ~四目相望在春天~     眼神的接觸,對春天的小寶貝非常重要。當寶貝不安時,對著寶貝說說話唱唱歌,透過眼波的流動穩定一顆小小的心。無論是由下往上的四目相望還是轉頭側邊的視覺搜尋,當眼神對到了,心就安定了。溝通有時無須言語,全在眼神的交會中。溫柔的眼神也是一種陪伴喔!   ~歌聲搖擺在綠地~ 吃與睡是綠地的寶貝很重要的日常,然而日常中難免有躁動不安,熟悉的兒歌或有趣的聲響,都能安撫一顆躁動的心。一起唱唱歌拍拍節奏轉移一下心情,當有人跟隨了,自然而然就會一個接一個轉向目標物。一起趴在護欄隨歌聲搖擺,聚光燈下的老師雖是獨奏,卻有一群小小的觀眾正陪伴著。   ~追逐同樂在藍天~ 藍天的孩子身上彷彿裝上電池般~動個不停。喜歡爬上爬下、喜歡追逐尖叫、喜歡玩別人的玩具,喜歡的背後是無辜的眼神望著老師,這樣的同樂錯了嗎?「安全與同意」向來不是小小孩的選項,因此同樂的啟動,是藍天師生每日最重要的心靈溝通。心靈的解惑,也是一種陪伴。     ~一起探索在白雲~ 喜歡聊天的白雲孩子,只要打開話匣子就會一個接一個把話題填滿;當老師在示範的過程中,小手總忍不住想試試看;當發現有趣的事物,會一個接一個開始模仿複製。每天的話語都比老師多,每天的問題也是接踵而來。但圍坐一起面對問題、一起探索解惑、一起互動的時光,讓白雲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享受友伴相隨的樂趣。友伴也是一種陪伴喔!   小小孩的美好時光來自陪伴,那我們最純粹的美好時光,則來自小小孩子的陪伴。今天有被身邊的小小孩療癒了沒?

繼續閱讀
小小孩生活上的大小事件簿

正值口腔期的小小孩,面對環境中的一切充滿著無限的好奇。無意識的動作隨手的抓握,就將物品往小嘴恣意「品嚐」一下,不管它是否是可以吃的;有時好奇小指頭,不經意就伸入他人張開的小嘴巴,是探索還是無意識的動作?常常讓一旁的大人無解?或者路過看見他人物品想玩,但肢體動作(拿)往往比語言(問)快速。於是就上演迅雷不及掩耳的動作,小手、小嘴路過便留下令人心痛的痕跡。   ~咬、抓,是要解決當下的渴望~ 話說咬人、打人是不對的行為,但對小小孩來說:「這是他們面對當下的問題最快速的動作。」因為當下就是渴望想要。對尚在語言學習期的小小孩,肢體動作是他們唯一的出路,也是他們面對問題的唯一方法。得等語言出來了,用引導的方式來學習面對問題、用口語的表達來做為彼此互動的橋樑,這樣才能將問題給化解掉。若一昧地指責不是、強硬地要求道歉,對小小孩而言內心是恐慌的。 當發生問題了,打罵、生氣、大聲…是無法解決問題,只會反覆複製問題而已。因為對小小孩來說,粗魯不禮貌的行為不是他們的日常,卻不時在日常中上演。因為在他們的世界裡真的不知道錯在那兒?   ~引導,學習面對問題~ 因此在中心,對口語表達逐漸朗朗上口的白雲孩子,會透過繪本、情境的表演來做為媒介。如:我可以摸你衣服上的車子嗎?我們一起玩好嗎?我不喜歡你這樣子對待我。要等待喔!用引導的方式,鼓勵孩子說出他的需求與如何面對問題進行解決。對大肌肉仍在協調中的藍天孩子,得加入肢體的動作。如:抱抱、呼呼。受傷常因一個轉身或者動作太大而造成。透過呼呼抱抱來感受、來作為表達,學習如何溫柔的對待;對正在學習拉、站、走的春綠寶貝,只能大人時時提高敏銳度。因為常常只是一個轉身的瞬間,怎麼寶貝的小手多個齒印?額頭怎麼紅紅的?處在肢體正在練習移動的年紀,只能大人的身手比寶貝快一步,一個箭步能攔住危及的當下。   ~同理,感同身受~ 面對寶貝的意外事件,我們常忘了跟孩子分享:感同身受。這個痛痛爸比媽咪看見會難過,要學習保護自己。當有人要碰你的身體或拿你的物品,要跟對方說:「不可以!我會不舒服!」也不能去碰別人的身體或拿別人的物品,因為別人沒有同意。假如玩具被別人拿走你喜歡嗎?雖然小小孩年紀小,但能感受其中的道理,只是無法說得明白。   日常生活中的意外事件,誰都不想面對。但它卻是小小孩成長過程中的一堵牆,如何跨越那堵牆,是直接面對?還是想辦法跨越?我們要用大智慧帶小小孩一同成長。

繼續閱讀
感官的樂趣來自親身的互動

~探索的樂趣來自親身的互動~ 「玩」的樂趣,來自親身的探索互動。從出生的那一刻開始,寶貝就用他(她)的感官跟周遭的事物慢慢建立關係。從觸覺的擁抱、聽覺的安撫,滿足心理上的需求;味覺的吸吮,滿足生理的需求。逐漸隨著年齡的增長、肢體動作的發展,跟環境中人事物的連結變得越來越多,漸漸從感官的探索中玩出生活樂趣。   ~聲音,是春綠最好的媒介~ 如何讓春綠的小寶貝玩出好心情,「聲音」是很好的媒介。透過聲音的引導加上小手的抓握,讓寶貝發現有趣的互動。抓握著樂器敲敲這打打哪,聲音不一樣喔!教玩具按壓一下,咦~有聲音那就再壓一下;喵~貓咪在那兒?從貓狗模型中抓出小貓咪來做配對練習。一起從感官的探索裡出發吧!   ~有趣,是藍天最棒的互動~ 視覺的搜尋+聲音的媒介=有趣的互動。藍天的孩子正處於可愛難取悅的年紀,「有趣」是最好的互動,從中拉近彼此的距離。一起從聲音中找尋目標、在搜尋裡玩躲貓貓、從互動中發現探索的樂趣。透過不一樣的聲光效果(聲音的聆聽、視覺的搜尋、有趣的互動),一起從感官的探索中玩出好心情。   ~探索,是白雲最大的樂趣~ 白雲的孩子正值好奇(什麼都想試)好問(語言的爆發期)好動(喜歡四處探索)的年紀,天天都有新發現。從小小的實驗中發現有趣的空氣,雖然抓不到空氣但透過水與杯子,看見空氣用不一樣的樣貌呈現;在不同的食材裡發現溶解的奧秘,原來喝的牛奶就是這樣來的;從一只放大鏡看見好玩的變化,眼球變大了物品也變大了真是太神奇了。透過感官的互動、親自的體驗,孩子從探索中發現新樂趣。   夏綠蒂教育初衷~玩,是孩子們的重要體驗!學習就像一塊小海綿,從日常生活中不斷地汲取儲存。而我們只需要在孩子需要時適當地介入,給予幫助就可以了。讓孩子從「玩」中成長學習,也是我們的核心理念。   瑪利亞‧蒙特梭利說過:「孩子是透過感官在學習的。」孩子與這個世界的認識,是透過身體與事物的接觸得來的。她希望孩子盡情的遊玩及樂在操作,甚至鼓勵孩子主動探索,因為最棒的學習來自親身的體驗。只有自己親自探索,才能發現學習的樂趣喔!

繼續閱讀
~大手牽小手,一起愛地球~

初春的季節,帶著小小孩在綠草上一起聆聽「手牽手~愛地球」,老師翻開繪本發現為什麼小貓頭鷹在哭呢?小小孩說:「有垃圾啊!哇!樹不見了!因為沒有朋友!」七嘴八舌給了童心的答案。   在日常中,我們常跟小小孩說:「洗手水開小一點,洗完手要關手龍頭;抽一張衛生紙擦擦就好了;食物很重要可以試試吃一小口,不能把它丟地板、、、」這一群幸福的小小孩,身處在舒適的環境中,有舒服涼爽的空調、有好玩有趣的教玩具、還有隨手可得的資源(一開水就來了、一按燈就亮了、新鮮的空氣更是無所不在),一切彷彿理所當然,因為這是幸福小小孩的日常。   但在地球另一端的孩子、在地球上生存的動物們,有些就沒有這麼幸運了。因為人們的隨手丟棄、任意砍(捕)殺、排放廢氣、浪費資源、、。讓這個美麗的地球一點一點蒙上灰。我們都知道地球只有一個,如何愛護它是大家共同的責任。   因此,愛地球不能只是一種口號,而是要從自己做起。對小小孩來說環保愛地球似乎是非常遙遠的事,其實就在眼前。因為只要我們一點一滴做,小小孩會看會跟著模仿學習,久而久之就會內化成一種習慣。當買東西時攜帶環保袋,可以減少塑膠袋的使用;隨身攜帶手帕或小方巾做擦拭,可以減少擦手紙的張數;隨手關電節約能源,會讓溫室效應不再劇烈上升、、、。每人都做一點點,凝聚起來的力量是無法估計的。   在生活中只要我們做孩子就會看見,或許當下對內容的解說,小小孩是懵懵懂懂腦袋也有小問號~為什麼?但從口語的引導與身體力行的當下,這些看似細微的動作,相信會在小小孩的心中萌芽成長,模仿學習接著再傳給下一代。因為我們的身教是小小孩日後的言教。當小小孩長大之後會看見的~天空依舊是湛藍、溪河依舊是清澈、花草依舊是翠綠、北極熊也不再哭泣。(許多科學家和生態保育專家擔心,北極熊可能在21世紀內絕種。怕以後的孩子對動物的印象就只能是標本或是圖繪卡)   好好維護這可愛的地球,讓我們與動植物都能永續在這地球上和平共存。用我們的大手牽起孩子的小手,一起做環保一起為這塊土地盡心力,就如同書上的一句話:「互相尊重、替對方著想,這個世界會更加幸福美好。」我們一起努力朝永續發展的目標前進。GO!  

繼續閱讀
一起來~看書吧!

這些年縣市都在推廣「閱讀起步.夢想起飛」之前還有圖書館只要出示寶寶手冊就可以領小禮物(一本小繪本)是給寶貝的第一本繪本書。其目的是想透過繪本讓爸比媽咪陪伴寶貝,從小培養美好的閱讀經驗。   記得曾和爸比媽咪分享過一句話:「爸比媽咪的聲音,在寶貝的心中就是天籟之音。」無論是陪伴唱歌或說說話,都能給予寶貝安定感與信任感。嬰幼兒時期,是身心發展最迅速的階段。這時透過一起來看看書,從翻頁中開始探索、從插圖裡發現樂趣、從聆聽中學習語言、、、。閱讀的樂趣就從中一點一點累積起來。   為何要從小陪伴寶貝一起看書呢?記得在中心的親職座談會中,有一場家庭醫生彭亞萱與爸比媽咪分享「親子閱讀」的重要性。就醫學的觀點上得知,胎兒在七個月大時就能聽到聲音。因此在孕期時爸比媽咪跟胎兒說話、閱讀一本書或唱唱歌,會讓彼此間的關係更加緊密。且當寶寶出生後持續唸書給寶寶聽,更可以促進寶貝的腦神經發展。   透過聲音的傳導與繪本的媒介,寶貝可以從中接受到與日常相關的訊息,如:幼幼小書(引導吃、擦、抓握)艾瑞•卡爾一系列繪本(可以從繪本中模仿學習語言,幫助發展詞彙量、增進理解能力,且對情緒的抒發都具有正向的影響)。親職專家認為藉由親子共讀,把握三歲前80%的腦部發展,也可以降低孩子在學習上的壓力和對事物的焦慮感。   因此,在中心老師每天都會陪寶貝分享一本繪本,它是一日作息中很重要的活動。透過不同類別的童書,從一起共享中聆聽優美的語句、從自由翻閱中欣賞有趣的插圖,從簡易的問答中練習對話式的共讀。雖只是一本繪本,卻可以讓寶貝從情境中體會抽象的情緒,學習從類似的問題裡找尋解決的方法。所以無論是春綠的小寶貝或是藍天白雲的孩子們,抱著一起翻翻書或是陪著一起看看書、說說話,都是每日不可或缺的精神糧食。   誠如腦神經科學家洪蘭教授說過,對孩子來說「說話是本能,閱讀是習慣」,想要學會說話,只要把孩子放在正確的環境下,多聽、多練習說,自然就會慢慢的說出流利的語彙;但是想要幫助小寶貝們奠定良好、穩固的閱讀能力,那就得靠習慣來養成了。   閱讀的好習慣需要從小「一起」開始,今天也要一起看看書喔!

繼續閱讀
~孩子就像一塊海綿,你給他什麼他就吸收什麼~

海綿吸水是漸進式的過程,當我們將海綿放入水裡(雷同各式環境),它自然而然就會從中吸附所有。寶貝從一出生就像塊小海綿,在環境裡慢慢浸潤吸收成長。但當孩子越來越大時,爸比媽咪越有感受:「為什麼跟孩子互動常常回應:不要!某時期跟孩子說東他就偏偏要往西,不好的肢體動作學得很快?真正要孩子學的教了N遍還學不會?」常常大人一個不經意的肢體動作或語言,孩子只看了幾次或只有一兩次的互動,沒多久孩子就運用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得耳提面命要孩子學的事物,卻一教再教弄得大小都不開心,卻還是沒辦法完成?   有句厘語說:「學壞的很快,學好的很慢。」就像是蓋一座房子,要從畫圖→挖地基→開始建構、、、、得花很久的時間,才能成就美麗的房子。但要破壞一座房子,速度很快只要怪手敲敲敲一天就剷平了。這就是兩者的差距,一是時間的淬鍊、一是破壞的速度。   學習,就像是一塊海綿。在生命的初期,嬰幼兒會從環境中吸收一切的事物無論好壞。因為這是心智活動最頻繁的時期,視覺開始四處搜尋、聽覺大量的刺激、觸覺不停地探索觸摸、味覺反覆地吸吮咀嚼、嗅覺逐漸有喜好與厭惡。在此時期孩子們運用身體感官,從環境中吸收大量的訊息,等儲存到一定的量之後,就開始用肢體語言的方式來做釋放~無論內容好壞。而這也是蒙特梭利的理念:「孩子的模仿學習,大都仿自他最親近的大人。」所以當我們不希望孩子做什麼或說什麼,那就盡量不要在孩子面前做與說。當我們希望孩子做什麼或說什麼,那就盡量在孩子面前做與說,透過耳濡目染來做模仿與學習。   且嬰幼兒時期的種種學習,都是需要「陪伴」的。正向的語句、真實的讚美,都會給孩子帶來實質的回饋。當心是安定的、語調是溫柔的、眼神的傳遞是溫暖的,這塊海綿就會吸收滿滿的正能量。學習真的無法一步到位,得一次再一次地從中模仿與練習,才能逐漸扎根成長。一粒種子落地後,土壤的好壞、水分的多寡、天氣的變化,都一一影響著這粒種子的成長。   然而成長之路難免會有小石頭、小水漥阻擋前進,大手牽小手一起搬運一起跨越,我們的身教是孩子他日的言教。爸比媽咪我們一起為這塊小海綿努力吧!

繼續閱讀
白雲的心探索~藏樂趣!

從藍天的小天地進入白雲豐富的操作環境,讓人眼睛更亮了。平時只能路過隨手摸摸看看,現則可以端出來操作,真是令人心花開耶!   雖然環境的轉換,讓剛進入白雲的孩子仍需要一小段適應期。在老師的陪伴下與同儕的互動下,不安的心逐漸被同樂的笑聲給取代、小手的躍躍欲試從教具的操作中得到紓解,慢慢脫去藍天的逗趣,開始踏入白雲的成長。雖有一兩個寶貝在「早安」的氛圍中仍有些許的分離焦慮,在老師擁抱之後大手牽小手從一問一答的路程中,心中的烏雲散去笑容再度掛上小臉蛋。   好奇的心情,應該是每個階段都有。面對豐富又更多元的教具,探索的心情無法言喻,只能用行動來做為回應。因此,在剛開始的操作時間讓白雲老師們~疲於奔命。一會兒這個翻倒了、另一邊有人小腳直接跨站椅子(正開始學習拉開椅子坐的練習)、碰一聲動作太大~教具破損了、、、天天讓老師膽戰心驚。雖然操作前仍一再叮嚀注意事項,但面對眼前的教具櫃,孩子們的一顆心早已經掛在教具上了。   於是,在一遍又一遍引導與講解中,複習遊戲規則;從一次又一次提醒動作慢一點輕一點,練習教具的操作。在時光悠轉小手反覆操作下,一些基礎的練習如:舀、夾、轉、、等抓握動作,在藍天的操作裡已經開始練習了,只是當時手眼協調仍在練習中、平衡的技巧仍在學習中。到了白雲一樣的教具只是多了幾道步驟操作,如:舀→一分二、夾軟球→顏色分類、插刺蝟→細孔的練習。會發現小手的抓握更有力氣、技巧的掌握逐漸得心應手。自信的神情讓孩子們踏穩腳步,慢慢走入白雲的自在操作時光。   轉換個環境後,聽見孩子們在口語的表達上跨了一大步。當孩子步入2歲(語言的爆發期2-2.5歲)口語的表達突然流暢起來,喜歡隨著旋律哼哼唱唱、喜歡問東問西、喜歡與熟悉的人互動、、。之前是聽多於說,現則是說多於聽。每天都有好多的趣聞分享、很多時候的自言自語,聲響不亞於窗外嘰嘰喳喳的小麻雀。寶貝們發現語言的樂趣,也讓老師在日常中聽見很多的童言童語。可愛的白雲寶貝,從心探索中發現許多新樂趣喔!  

繼續閱讀
寶貝的日常學習

瑪麗亞・蒙特梭利說過:「孩子的天性喜愛工作!」一些我們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小細節,對寶貝而言都是值得探索與模仿學習的。而寶貝也從練習中發現奧妙與樂趣。與您分享寶貝在日常生活的學習裡,有哪些童趣的互動,在操作裡發現那些有趣的事物,到逐漸會說:「我自己來!」一步一步從搖擺的步伐慢慢修正成穩定的踏步,努力讓自己在這座小花園中,迎風搖曳展現自信的風采。 ~0-1歲的抓握練習~ 抓握,是一種天生本能;但放開,則需要模仿與練習。綠地的日常練習,大都以「抓&放」為主。只要地毯上出現教具,寶貝的本能反應就是上前抓住不放,所以每日的結尾都會上演:拔蘿蔔。在拔蘿蔔的歌聲中,學習放手跟教具說再見。 因此,不是我們不放喔,而是仍在練習中。  ~1~2歲的反覆練習~ 從綠地進入藍天,操作的教具從一項變成一櫃子,讓藍天的寶貝迫不及待想一一搬來動手試試。從蜻蜓點水般的搬運活動(常尚未放下操作又要更換教具了),到慢慢坐著操作完成。藍天的寶貝逐漸進入反覆練習的樂趣中。 所以,當我們開始一再重複操作,是因為我們發現每次都有不同的樂趣在其中。 ~2~3歲的穿脫練習~ 2歲的白雲,在自我照顧上逐漸想要回主導權,因為自己來=長大。當她(他)發現可以自己完成時,一句:「我自己來。」便不要老師的協助。如:穿脫、抓握等練習。即使過程會花費時間(寶貝用自己的速度與節奏)或者結果並不完美(歪一邊沒穿好),但在寶貝的心中,自己完成是一種自我肯定也是自信的來源。 無論寶貝當下需要多久的時間,請耐心等待我們完成喔!因為這是我們的日常。    

繼續閱讀

感謝許多家長近期撥空參加我們為1~3歲的藍天和白雲班的孩子進行家長入課觀堂,透過家長在教室裡陪伴的過程,我們看到孩子與父母之間的溝通並且主動的進行許多工作,這都是蒙特梭利所提倡的0~3歲孩子是從大人預備好的環境中無意識的吸收學習。   蒙特梭利從醫學的背景以及教育實務的經驗與觀察中,歸納出人的成長分為四個階段,出生至六歲、六歲至十二歲、十二歲至十八歲、十八歲至二十四歲,蒙特梭利認為孩子從0歲到6歲以前的學習都是藉由吸收性的心智與敏感期來運作,當時提倡幼兒認知發展聞名的學者,皮亞傑、佛洛伊德、泰戈爾都是國際蒙特梭利協會的發起人。   圖:蒙特梭利人類發展的四個階段     嬰幼兒期這個階段有一種特殊的心智,蒙特梭利稱之為「吸收性心智」(absorbent mind)。孩子就像海綿一樣,吸收外界給的訊息,這個時期的學習非常快速、吸收能力非常的強,蒙特梭利認為,這才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階段,因為人的智力、人格、以及心智潛能,都是在這個階段發展出來的,近代的研究報告,已經證實了蒙特梭利的理論,芝加哥大學的布魯博士(Dr. Benjamin S. Bloom)在《人類特質的穩定和改變》書中寫到:「從受孕到四歲,個人發展了其智能的百分之五十;從四歲到八歲,則發展另外的百分之三十,這說明智能的成長,在幼年早期的發展非常迅速,而且早期環境對這方面的發展,也可能有很大的影響。」   嬰幼兒早期的吸收性心智可以用照相機來比喻,孩子的頭腦像照相機一樣,按快門就照下整個環境畫面,吸收所有細節,照十個人和照一個人,不會造成心智上的不同負擔,沒有學習壓力的問題,而兒童吸收進去的東西,或沉潛很久或很快地,會在往後的生命經驗中展現出來。蒙特梭利強調0~3歲稱為「無意識階段」,嬰幼兒並不會意識到自己在學習,但卻有天然的強烈學習慾望,把環境融入他的生命裡,至於三到六歲則稱為「有意識階段」,他知道自己在學習,且很會發問,常會問「為什麼?」。   嬰幼兒時期重要的任務是身體的獨立,孩子要學會運用他的身體運動器官,去走路、跑跳、說話等等,吸收性的心智本質上是一種強勁的記憶力與內化的學習能力,這個時期幼兒藉著學習、吸收週遭的事物,逐漸建立起基本的人格與認知架構。二十世紀初由於實証主義的盛行,又因蒙特梭利所持的論點多由觀察而來,缺少科學上的証據,所以多年來不少學界人士對其抱著質疑的態度,但近期以來,嬰幼兒腦認知科學的研究蔚為風氣,以往腦部研究的對象大多以動物或病理解剖為主,現今的科學家則可以先進的科技設備來直接研究嬰幼兒腦部的發展,而蒙特梭利當年的先知卓見,如今藉先進的科技逐漸一一驗証,在幼兒教育的實務工作上可以提出更有力的理論依據。(文:夏綠蒂園長黃盈斐)  

繼續閱讀

繼續閱讀

什麼是蒙特梭利教育?為什麼我們要實施蒙特梭利教育,超過一個世紀以來,義大利醫生瑪麗亞•蒙特梭利(Maria Montessori)創造以兒童為中心的教育法且改變全球的學校。   進入蒙特梭利的教室後,您就會知道孩子發生的變化,蒙特梭利的教室的獨特性與其他類型的教室型態非常不同,我們將教室配置七大教育區:日常生活區、基礎動作區、感官區、數學區、語言區、藝術區、文化區,家長可以看到孩子經常獨立地和團隊合作的工作,在蒙式教室我們稱教具操作為工作,這是因為瑪莉亞 蒙特梭利博士認為每一個人與生俱來都有工作的能力,並且每一個人都要培養能工作的能力。   一、    日常生活區 幼兒天性喜愛工作,一些被大人視之為平淡無奇的動作,對年幼的孩子卻是特別的工作。如:洗手、穿脫衣物、梳頭髮等。這些工作會令幼兒感到有趣,因為它讓孩子有機會模仿大人。 而模仿,是兒童早期一個很強烈的渴望。在日常環境中要給幼兒有很多機會來練習日常生活的動作,當幼兒對動作感到興趣時,引導者會慢慢的引導孩子如何操作。如此一來,良好的工作習慣就能為孩子的第二天性,也可以幫孩子去適應環境,進而成為環境的一份子。 因此,在環境中預備好以日常生活的練習為主的教具。讓幼兒透過教具的練習,學會如何照顧自己、幫助自己與照顧環境。   二、基礎動作區 手,是幼兒最重要的老師,動作是生命初期發展最重要的項目之一。 從動作的觀點來說,動作不僅是自我的表達,更是幼兒心智發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手是人類獨有的特徵之一,也是和人類最有密切關聯的身體動作之一。藉由手的抓握動作,讓幼兒將注意力專注在某一項工作上例如:舀、夾、投、轉、插等練習。透過雙手的操作,不斷的反覆練習,讓手肌肉變的強壯,協調力趨於成熟;慢慢的集中力也在增強中,在不斷的練習及動作中,孩子從中獲得不同的學習經驗。   三、感官區 開啟幼兒對身體的自我覺察與體驗。透過視覺(眼睛)、聽覺(耳朵)、觸覺(身體四肢)、味覺(嘴巴)、嗅覺(鼻子)等五感知覺,結合蒙特梭利特有的感官教具做練習,讓孩子的身體五官發展起來,讓肢體感覺更加敏銳。   四、語言區 語言,是一種溝通的方式,是終身的學習,凡舉口語的,肢體的,音樂、、等透過語言來表達心理的感覺,當胎兒七個月大時,就有聽覺能力,在出生前,胎兒便吸收環境中的語言,出生後就能透過哭傳達溝通,等到寶寶約十個月大時,寶寶會發現語言的目的:溝通,待一歲時,孩子會用簡單的單字來與大人溝通,慢慢的進入詢問期(這是什麼?)到了兩歲半時,語言從孩子口中滔滔不絕的湧出(語言的爆發期),此時,孩子的語言由幼兒式的用語慢慢轉換成人式的語言,提供孩子豐富的語言環境,再加上生活引導,孩子的語言就是如此建構起來。   五、數學區 來自生活的數學體驗,透過教室的布置,我們介紹孩子關於量的介紹:用環境中的物品來認識數量1.2.3.4.5,量的配對練習:數量與數字的配對練習,紅藍數棒:透過數棒認識1-10,當數量越大數字也會跟著變大。紡錘棒箱:透過數量做0-9的配對練習,最後我們會跟孩子介紹:數字O就是什麼都沒有。   六、藝術區 孩子做的開心就是一種藝術。 幼兒的藝術是一種自我表達的方式。透過塗鴉、自由創作、音樂律動等活動,來與環境中的人、事、物進行美的互動,環境中有各種素材,例如:蠟筆,水彩,黏土、、等。孩子可依喜好自由  的選擇,來進行創作。所謂的美,並不是只有看著圖畫書或是藝術品時才有,只要孩子能隨時隨地感覺到美,那就是一種藝術。   七、閱讀與文化區 閱讀是一種好習慣。圖書角落的繪本讓孩子輕鬆地翻閱,有趣的插圖、簡單的語句,讓孩子在繪本裡找到閱讀的樂趣。從小養成閱讀的好習慣。   因此接受蒙特梭利教育的孩子,能自己獨立操作所有的工作,專注地、安靜地、認真進入他們的工作的情境,許多家長會很驚訝的問我們,為什麼2歲的小孩不會在教室裡亂丟教具、大聲說話、或搶奪教具?這是因為孩子在蒙特梭利的教育環境裡學會尊重自己和別人、以及尊重周圍的環境。瑪麗亞 蒙特梭利 博士認為孩子天生渴望學習,並且有能力在自己的興趣驅動下進行自我學習,為了支持幼兒的全面發展與潛移默化的浸潤式學習,教室規劃並準備適合各年齡層的學習環境,許多研究證實,蒙特梭利教育法在嬰幼兒、兒童直到青少年的發展認知、情感、社交和身體發展都能促進正面的激勵成長。(文:黃盈斐 夏綠蒂國際托嬰中心 園長)   藍天「觀堂」的親子時光~ 外面炎熱的陽光照亮日常,教室裡忙碌的小小孩也用熱情閃耀自己。而一群大人正從玻璃門窗往內看可愛的寶貝在做什麼呢?寶貝的小手握著教具~抓、握、敲、碰,寶貝的眼神~專注努力在自己的操作上,此時環境中老師與寶貝們正忙碌著~這就是寶貝們的日常喔! 這時,一個不經意的眼神投射過來~四目相對。咦!這熟悉的面孔……當下讓小寶貝呈現多樣的反應面貌:有的趕緊起身走過來瞧瞧;有的愣住反應不及;有的開心雀躍手足舞蹈。既然眼神對到了,那就進去跟著寶貝一起操作吧! 歡樂的親子時光,就從一個抱抱開始。寶貝的小手忙著操作、忙著端教具、忙著給爸比媽咪阿嬤看看好玩的教具,就是想讓爸比媽咪知道寶貝很厲害喔!會舀彈珠、會投幣、還會撈魚喔!(雖然玩水的成分居多)但相信爸比媽咪可以從寶貝的眼神中,看見自信的光采。而爸比媽咪的大手也沒閒著,一手要隨時接手寶貝遞過來的教具,另一手則用手機努力紀錄寶貝可愛有趣的當下。大手與小手就在這歡樂的時光裡,將美好的互動一點一滴存入彼此的心中。 然而歡樂的時光總是過的特別的快,當「噹!噹!噹!」的搖鈴聲響起,意猶未盡的寶貝捨不得放下教具~還要工作啊?想要爸比媽咪陪伴的寶貝,心開始慌了開始緊抱爸比媽咪哭了~回家!回家!在半哄半安撫的情況下,謝謝爸比媽咪勇敢地跟寶貝說:「再見!」讓老師將累了也餓了的寶貝帶回教室好好地飽餐一頓。睡醒之後的寶貝~活力依舊十足呦! 謝謝爸比媽咪撥空參與,讓寶貝的歡樂存摺又增添一筆。一起,就是幸福喔!

繼續閱讀

繼續閱讀

外面炎熱的陽光照亮日常,教室裡忙碌的小小孩也用熱情閃耀自己。而一群大人正從玻璃門窗往內看可愛的寶貝在做什麼呢?寶貝的小手握著教具~抓、握、敲、碰,寶貝的眼神~專注努力在自己的操作上,此時環境中老師與寶貝們正忙碌著~這就是寶貝們的日常喔!   這時,一個不經意的眼神投射過來~四目相對。咦!這熟悉的面孔……當下讓小寶貝呈現多樣的反應面貌:有的趕緊起身走過來瞧瞧;有的愣住反應不及;有的開心雀躍手足舞蹈。既然眼神對到了,那就進去跟著寶貝一起操作吧!   歡樂的親子時光,就從一個抱抱開始。寶貝的小手忙著操作、忙著端教具、忙著給爸比媽咪阿嬤看看好玩的教具,就是想讓爸比媽咪知道寶貝很厲害喔!會舀彈珠、會投幣、還會撈魚喔!(雖然玩水的成分居多)但相信爸比媽咪可以從寶貝的眼神中,看見自信的光采。而爸比媽咪的大手也沒閒著,一手要隨時接手寶貝遞過來的教具,另一手則用手機努力紀錄寶貝可愛有趣的當下。大手與小手就在這歡樂的時光裡,將美好的互動一點一滴存入彼此的心中。   然而歡樂的時光總是過的特別的快,當「噹!噹!噹!」的搖鈴聲響起,意猶未盡的寶貝捨不得放下教具~還要工作啊?想要爸比媽咪陪伴的寶貝,心開始慌了開始緊抱爸比媽咪哭了~回家!回家!在半哄半安撫的情況下,謝謝爸比媽咪勇敢地跟寶貝說:「再見!」讓老師將累了也餓了的寶貝帶回教室好好地飽餐一頓。睡醒之後的寶貝~活力依舊十足呦!   謝謝爸比媽咪撥空參與,讓寶貝的歡樂存摺又增添一筆。一起,就是幸福喔!

繼續閱讀

芝加哥大學 神經生物學家 胡滕 洛赫爾(Peter Richard Huttenlocher) 他發表了80多篇以兒童大腦發育的研究,他發現了兒童大腦的發育過程,被認為是發展認知神經科學之父,(pediatric neurologist and neuroscientist)(1931-2013), 他的研究發現:「腦部的發育有時間性的,而且以前三年最為重要。」從出生起,嬰兒的腦細胞便猛烈地發展,互相串聯,足以對人的一生造成影響,大腦發展的關鍵時期是0-3歲嬰幼兒階段,在這個階段中,人的大腦迅速發展,形成今後智力、情感、運動、社會交往等各方面能力發展的基礎。   科學家們曾認為,嬰兒的基因幾乎可以完全決定將來的聰明程度,儘管基因對孩子的發育起關鍵性作用,但近代的腦科學研究讓人們得出了一個重要的結論:就是孩子在一生中的最初前三年所獲得的經驗豐富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他的腦部發育。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發現,因為一個人畢生的學習、思考和情緒反應的狀況,是以大腦的早期發育為基礎的。   胡滕 洛赫爾(Peter Richard Huttenlocher)在2002年出版《神經可塑性:環境對大腦皮層發育的影響》中,他發現了人的大腦突觸是在孩子發育的最初幾個月中創建的,他使用高清晰度的顯微鏡,計算出人腦不同時期的突觸連接數目,人類從嬰兒到成人時突觸連接數目的變化做了大量研究並得出令人驚訝的結果。嬰兒在出生時,大約有50萬億個突觸連接,這個數目相當於成年人的1/10,孩子3歲時,突觸連接的數目大致是成人的2倍,是1000萬億。   到了14歲,孩子的突觸連接數目和成人大致相當。   寶寶每次新的體驗都會導致腦內突觸連接數目的增加,以及突觸密度的顯著增大,當經驗越來越豐富時,孩子的腦部就通過一次突觸篩選的過程來塑造自己,換句話說,孩子在生命中的最初三年處於怎樣的環境,實際上將決定腦的構造,孩子所經歷的事物越有意義、越具有連貫性和趣味性,孩子的腦也就塑造得越精妙。(文:黃盈斐 夏綠蒂 園長)

繼續閱讀

生活中,寶貝是透過身體五官來感受周遭的事物。如:用視覺來確認大小、顏色、形狀;用觸覺來分辨粗細、軟硬;用嗅覺來聞香甜與臭味;用聽覺來辨別聲音的悅耳與刺耳;用味覺來品嘗酸甜苦鹹。種種的感覺,在寶貝的日常生活中輪番上演,小臉蛋也透過感官的學習,有時是浮現開心的笑容、有時是充滿疑惑的表情、有時還是厭惡的皺眉加說不出的感覺。   然而這些都是具體的事物,讓寶貝看的到也摸的到。但摸不到也看不見的,如:時間、空氣該怎麼辦呢?如何讓寶貝知道它的存在?那就用科學實驗來佐證它的存在吧!用簡單的科學遊戲,來體驗時間的流逝與無所不在的空氣。一場小小的科學實驗揭開看不見的奧秘,也從中體驗感官帶來的樂趣。   認識時間,大都從時鐘做介紹。但樂趣總少了那麼一點點,若加入「沙漏」,視覺上的感受就截然不同了。望著沙子的流逝,比時鐘靜靜轉一格有趣多了。原來時間就跟沙漏裡的細沙一樣,即使把它翻轉仍是一直流,不會因翻轉它就停滯不前。時間有沙漏做佐證,那無所不在的空氣呢?怎麼呈現它的存在啊?    一個垃圾袋、一個大碗公裝水再加一個杯子,就可以捕捉到「空氣」的存在。雖只是一個小小的實驗、簡單的動作,卻能讓寶貝們樂開懷,即使是靦腆的孩子也看得哈哈大笑。為何垃圾袋只是甩幾下後抓緊袋口,就變的圓滾滾,拍拍還會聽見蹦蹦蹦的聲響。鬆開袋口甩一下,圓滾滾的模樣不見了?大碗公水裡的杯子,稍稍移動一下「啵」一聲,一個泡泡浮上來。「空氣」真是太神奇了!當自己試試看時,滿臉的笑意藏不住,真是有趣的時光啊!   如同瑪利亞‧蒙特梭利所言:「孩子是透過感官學習的。」孩子與這個世界的認識,是透過身體與事物的接觸得來的。親身體驗的樂趣是最棒的學習喔!

繼續閱讀

敬愛的家長, 我們的信念是基於成人和嬰兒之間的親切和尊重關係,通過成人尊重照護的過程,讓幼兒在自然環境中成長,在豐富的環境中得到學習與自由探索。   蒙特梭利博士在嬰幼兒教育中最偉大的發現就是發現兒童內在蘊含無限能量的本質,孩子的生命擁有超級的記憶能力,像海綿一樣不斷在環境中吸收,從生存環境的點點滴滴直接吸入生命裡,引發生命本質的能量,發展成為可以使用的心智能力,這些發展是無法透過任何人代勞,這些能力是必須透過肢體與感官接受的刺激發展而成,孩子的動作能力發展與感覺刺激是幼兒活動最大的一部分,我們準備的蒙式教室,就是為孩子預備環境,讓孩子探索外界的刺激,滿足內在需求,形成心智能力的最佳的練習場。   嬰幼兒學習的工作法則: 重複練習(Repetition):幼兒藉由重複的工作獲得自我的統整,建構自我,透過工作歷程,滿足內在重要的需求,達到心智上的平衡和和諧,使兒童正常化發展。 秩序(Order):兒童生命最早最大的需求,就是秩序的敏感性,秩序與精確是自發性工作之鑰,是人格心智的基本形成要素。 協調(Coordination):兒童藉由工作幫助動作的協調,精煉其能力以及增進精確性。 專心(Concentration):兒童的注意力是引起兒童專心去進行某種選擇性工作的基礎,唯有如此才能培養其毅力。 獨立(Independence):透過自我的努力,完成其生命發展中所需的各種活動,自我建構,自我控制,以完成各種能力發展,形成一個獨立的個體。 意志力(Will):以理性為基礎的自由,由意志力去選擇有目的的行為,培養理性為培養自由的前提。 注意力(Attention):在發展的階段中,不同時期裡,兒童往往熱忱地將注意力集中在環境某一特定的事物上,由此種注意力的集中,驅使兒童獲得較多的經驗,使其將某種概念轉變成自己的知識。   蒙特梭利教育就是幫助孩子“如何生存與生活Aid to life”,教育是探討生存的工具,面對的是依循內在驅力尋求自我發展,兒童在環境中依發展需求,做出自由的選擇,兒童與環境的互動中,我們替換創造新的環境來跟上兒童成長的腳步,孩子從操作中,行動中,會表達出內在的需求,會告訴成人他的發展,這就是蒙特梭利博士所說“Follow the Child跟隨兒童”,唯有讓幼兒自由選擇活動,才能幫助幼兒內在生命的成長趨力,使成人能適時、適當的提供引導,培養能力。

繼續閱讀